香港電影“ 衰落”因由大解構

撰文: 金鹿 | 發布日期: 1999年01月01日
香港電影“ 衰落”因由大解構則


近幾年, 香港電影被評為每況愈下。 入戲院看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少, 和八十年代的黃金時期比較, 不禁令人嘆惜。正當大家對港產片一沉 百踏的時候, 又由沒有認真想想其末落的原因? 現在筆者嘗試以比較 理智的方法分析一下固中問題, 並歡迎各界人士指教。本文並未打算 具體地把當中的解決方法提出, 一方面是希望大家能動動腦根, 思考 一下; 另一方面, 是不想做出自問自答的局面, 希望大家能評析一下 當中是否全部都是問題, 抑或部分只是筆者在無病呻吟?

(編輯2022年新注:原文首刊於90年代末期,跟目前香港影壇情況有異。如欲了解更符合當今影業發展的分析,可查看本站影評人Kantorates在Youtube上的專題解說,附中文字幕。)


盲目跟風、 不懂潮流走勢

這個其實不是港片獨有的問題, 荷里活片亦曾出現不少跟風趕潮流的 電影。 只是港片在這方面的問題比別人嚴重, 跟風電影太多太濫,而 且缺乏潮流觸覺, 有時連題材過時亦不察覺, 照跟可也 例如在九十 年代初, 賭片興起, 影人便一窩風搶拍同類電影, 但是其中水準極低 的卻漸大多數。 這種風氣漸漸把賭片拍殘, 令到後來觀眾一見賭片便 調頭走。九十年代中期的《古惑仔》 效應亦如是。就是連正牌的《古惑仔》 系列亦越拍越差, 吸引力已經到達新低點。又如《陰陽路》 或錢 昇偉的數字鬼片系列, 當初是十分成功, 開創了低成本鬼片的戲路。 但是後來的跟風之作大多都水準參次,當中部分水準之低, 例如《屍家保鑣》 、 《鬼片王之再現凶榜》 等簡直像是小學生的實驗習作, 直教 人失笑。 至於不懂潮流趨勢, 最簡單的例子就如近來的低成本電影 《社團之奪位》 。 此類《 Scream 》 型式的電影已經是幾年前的潮流話題, 想不到現在還有人會 使用同一手法拍戲。 雖然吳岱融在此片的處理手 法不算失禮, 但是論吸引力則完全不強。 對於時事題材, 港電影人的觸覺其實不弱, 例如近來碎屍案一出, 就有 兩齣改篇電影快將推出。 但是其拍攝之快實在令人驚訝。 試想在這種趕 拍的情況下, 演員能否有足夠時間揣摸角色? 電影的水準會是如何? 筆 者就真的不敢想像了。 只靠綽頭而忽略對電影最基本的尊重, 這樣的電 影怎不令人搖頭嘆息。

急功近利,目光短視

香港人的一個大缺點就是急功近利, 只看見短期利益, 忽略長遠目光。 最簡單就如政府提倡的數碼港計劃。要知道就是美國矽谷也不是在三兩 年就發展成熟, 凡事都是循序漸進的。 但是香港人卻一味只懂一步登 天,常常高估自己能力, 又不知道人家的底細和實力。 他們以為只憑 一股傻勁便能成功, 想法之天真令人笑破肚皮。 關於此自我陶醉的自 大缺點, 在申辦亞運慘遭滑鐵盧的教訓已經令人看得一清二楚。另外如 港人一窩風發展網頁, 後來弄至裁員頻頻的慘況, 也是急功近利, 目 光短淺的鐵證。可能你會說這和電影有什麼關係, 但是其實兩者的情況 是一樣的。 例如早兩年特首宣佈拿基金來發展「 特技」 電影就是一例。 政府以為只要拿些錢出來便能解決問題, 卻不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 方法。 他們只看見現在荷里活盛行電腦特技, 港片便應該學習, 卻忽略 了電影的基本原素其實不是特技。 如果拿錢發展「 特技」 電影, 倒不如 搞搞比較長線的人材基本培訓吧。

除了政府的短視外, 近兩年影人亦大肆狂拍高科技特技電影, 當中當然 不乏佳作, 但是其他的都只是圖具科技外殼, 卻忽視了根本內容之作。 制作人對於高科技和特技的基本認識根本不足, 但是又要「 唔識辦識」 , 令到電影出現不少欠缺邏輯的非預期的惹笑情節, 自取其辱。

03


劇本抄雜, 缺個人風格

劇本抄雜的問題一向是港片臭名昭著的「 特色」 。 要數近來最明顯的 例子, 首推梁鴻華的電影。 其作品 《山村老屍》 狂抄日本片《 午夜凶 鈴》 和《 改正歸邪》 勁抄另一日片《 血光光五人幫》 , 膽色令人配服 。 也難令人明白其拍攝電影的心態。 除了此明顯例子外, 其他電影大大 少少亦有明顯的抄雜成份, 實不用多說。 這種抄風令人對港片印像大 打節扣。 當外國人提起港片, 也只能想到功夫片種( 以李小龍和成龍 為首、 黑幫槍戰片( 吳宇森和林嶺東) 及王家衛的藝術片, 其餘的大 多缺乏真正個人風格, 一味只是東拉西雜的大雜燴, 大多難登大雅之 堂。

劇本缺乏邏輯, 犯駁問題嚴重

這亦是世界性的問題。 其實荷里活有很多電影都不乏犯駁之處, 但是人 家不論成本高低, 都能做到制作認真。 可是港片方面, 就算是A 級大制 作, 也充塞不少不合邏輯的劇情。 如成龍的電影, 又或是近年的大片如 《 公元2000 》 等, 當中劇情之欠邏輯和犯駁問題也十分嚴重, 難明此等 劇本為何能應用在此等級數的電影。 其餘的低成本制作更不用提, 例如 前文提及的《 鬼片王之再現凶榜》 , 其犯駁之處更是曠古歷今, 無出其 右, 真的笑大人個口。

缺乏基本人材訓練,難吸引新人入行

香港的電影界一向缺乏完整的培訓計劃, 最多就只有演藝學院或電視台的 訓練班的獨力支撐, 實在頗為辛苦。 港人又一向急功近利, 只對能搵快錢 的學科( 如經濟、 商業) 有興趣, 就是明知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行業, 也 一窩風地盲目追捧, 卻不思考一下人生的真義。 試想人生匆匆, 金錢是不 能帶進棺材的。 如果把一生時間都放在賺錢,甘於一生做金錢奴隸, 而忽 略了其他美好的東西, 那是多麼愚笨, 人生會是多麼無趣味呀! 另外影圈缺乏完善的就職機會計劃提供; 市道又越加低迷, 入職薪酬難以 提高, 也是難以吸引新人材入行的原因之一 。

盜版猖厥, 嚴重打激士氣

盜版問題其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不過近幾年當VCD 越來越流行之際, 問題才越見嚴重。 對於此一問題, 我們一方面可以依靠政府海關部門 解決; 另一方面, 亦應該自己意識到對版權和電影藝術的基本尊重的 重要性,不要亂賣翻版, 打激影人士氣。 有時真的覺得港人很矛盾, 很 多人一方面大罵港片水準差, 但由狂賣翻版。 試想此等翻版在某程度 上真的令到電影的收入減低。 既然收入減低, 控制水準的資出自然會 受影響。 但是這班大爺又感到不滿, 他們既要高水準的電影, 又間接 通過買賣翻版握緊「 水喉」 降低電影的成本, 試問在此為惡性循環下 電影人又能做到什麼?

太多不專業的偶像派演員獲重用, 降低電影質素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近年香港歌壇和影壇的趨勢。 以歌壇為例, 近年不斷 湧現一批又一批的新人。 他們大多靠樣貌和其他方面的特長吸引觀眾, 歌藝反而不是重點。 唱片出完一張又一張, 歌藝卻未見進步者大有人在。 但是還是有不少年青人盲目追捧, 相反不成功的便立刻淘汰, 當中可以 看出有關方面的玩票( 或賭博) 性質 。 這種現像其實十分不健康。 不幸地, 影圈亦受此歪風影響。 近年真正經過專業訓練出身而成名的演 員越來越少。 美貌比起演技吃重, 加上大批「 唱而優則演」 的歌手以極 不專業的演技演出電影( 有些更被提名獎項, 可見電影獎項的黑暗) , 簡直令人搖頭嘆息。 真的擔心當現時一版專業的演員如梁朝偉、 吳鎮宇、 劉青雲、 黃秋生等等年華老去後, 後繼有人否。 其實筆者不是想說所有 演員都需要接受過專業訓練才可以演戲, 例如新人張柏芝便能以天份補 足。 所以希望電影人找尋演員的時候, 不要只顧綽頭, 也需要考慮其人 對電影質素的影響。 就算一定要用綽頭藝人, 也應抽時間讓該藝人揣摸 一下角色( 最怕是那一些歌影視三棲的藝人, 工作忙到根本難以想像他 們能放時間研究電影角色) 。 舉例如荷里活的偶像派演員奇洛李維斯, 本身雖然多以外型吸引觀眾, 但是卻沒有忘記對電影的尊重, 每齣電影 都能放很多時間研究角色( 如拍《 Matrix 》 時便花數個月學功夫) ; 又如 萬人迷畢比特, 亦曾為電影角色拔丟幾顆牙齒, 本身演員道德可見一班。 不過一如周星馳在《 喜劇之王》 的自嘲, 港人一向也盲目地拒絕認真, 太認真和負責任的人大多只會被視為傻仔. . .

03


總結

筆者深信令道港片末落的原因, 除了是因為以上所提的外, 當中 還包括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 今次大數港片末落的原因, 目的不是要 對港片奚落一番; 相反地, 筆者是想藉此能讓更多人知道問題所在的 原因( 至少筆者認為是的問題) , 因為要解決一個大問題的話, 一定要 了解問題的根源, 這才是治本的唯一辦法。

P.S. 筆者言論一向比較坦白, 也不想轉彎抹角。 如有得罪, 敬請原諒。

文﹕ 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