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 不誇張 不煽情也不嘩眾取寵 一部較能寫實反映美國亞裔家庭生活的電影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4年11月09日
Didi

弟弟 Didi

評分: 7/10
年份: 2024
片種: 劇情
導演: 王湘聖
主演: 王鹿山、 陳沖、 陳虹妤、 張麗華

新晉美籍華裔導演王湘聖的劇情片《弟弟》,2024年初在美國最重要的本土影展辛丹斯電影節,獲得觀眾大獎,約半年後終於全美上映。這類型沒有大明星主演,也沒有嘩眾取寵題材的低成本製作,注定難以票房大賣,但能夠看到一部較能寫實反映美國亞裔家庭生活的電影,在主流戲院上映,始終是值得安慰的事。

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在2008年的北加州佛利蒙市,屬於亞裔居民較多的社區。劇情講述一個台灣移民家庭的生活瑣事,當中聚焦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小兒子(王鹿山)身上,也就是片名《弟弟》的由來。這名弟弟在美國土生土長,生活算是安穩,家庭沒有發生驚天大事,個人也沒經歷生離死別的巨變,但是生活中卻是屢屢遭遇挫折,不論是面對親情、友情和愛情,都無法獲得滿足,小小心靈一再遭到撼動...

過去十多廿年,看過的美國亞裔家庭題材電影不少,早年的多半以身分危機為主題,講述土生亞裔在自身族裔和主流社會之間的掙扎,他們一方面渴求融入主流,但又害怕因為亞裔的外表而未能獲得接納,這些電影的主角,往往因此累積壓力,最後迎來大爆發。其後到了千禧年以後,美國亞裔電影逐漸多元化,較具代表性的可能是林詣彬的《Better Luck Tomorrow》,講述亞裔邊緣青年和朋黨的故事,他也憑該片獲得殺入荷里活主流影圈的入場券。然而該片描述的亞裔青少年頗為極端,感覺和我們認知的美國亞裔生活相距甚遠,怎麼看都難以認同為典型例子。其後陸續也有不少後來製作,不過大多都只是小眾發行,並未能製造龐大話題。

《弟弟》雖然在辛丹斯獲獎,但觀乎目前情況,要突破《Better Luck Tomorrow》的成績,獲得更廣泛的主流關注,看來可能性不大,這是有點可惜。畢竟這部電影對於美亞裔的生活和想法是多麼的貼地和寫實,值得關注美亞裔生活的主流社會注意。片中弟弟不是沒有身分危機,例如他和一班白人為主的板友結交,為融入社群便謊稱自己是混血兒,但這只是作為劇情的一個小點綴,編導並無以此大造文章,借題發揮。

弟弟在片中最大的煩惱,主要還是和低落的自我形象,也就是濃烈的自卑和不安感有關。這可以說是和他的少數族裔背景有關,但更多的還是他自身的性格和家庭關係造成。他和女朋友分手、和印巴裔好友疏遠、以至在家無法與家人好好溝通,最主要還是受到青春期思想改變引發的行為問題影響,而且這許許多多的問題,說穿了就是茶杯裡的風波,並無什麼大不了,關鍵還是在於溝通。

雖然影片不強調族裔,但也處處都是族裔,所以說這個故事套在任何族裔背景也可上演,並不恰當。正如上述,弟弟面對的問題,雖說主要是受到青春期的性格改變影響,但族裔背景其實也扮演一定角色,例如像戲中的母子、祖孫的互動關係,和美國其他族裔便大不相同,弟弟在校內要好的同學,包括小女友都是亞裔,也非偶然,如果有過在美國留學或移民的生活經驗,便會知道這種同族裔抱團的文化,還是頗為流行,因此影片確是頗為忠實地把當地亞裔的生活呈現,而不是想象中的理所當然或閉門造車。

全片唯一處理不太理想,就是幾場角色間的衝突爆發,例如陳沖飾演的母親和奶奶鬧交,或者弟弟生事後拿母親出氣兩場,在處境設計上而言,這些場面都是合理的,但演繹上卻頗為突兀,這無關演員的演技,陳沖的演技不用懷疑,小演員王鹿山也是有豐富經驗的童星,說到底感覺還是對白編寫問題,以及事前鋪墊的不足,不過瑕不掩瑜,影片整體人物塑造還是挺合理,容許觀眾把這些沙石忽略。

《弟弟》不誇張、不煽情也不嘩眾取寵,也好在不貪心,不包攬太多題目,而是片如其名,僅集中在主角一人身上,因此沒有新導演作品常見的題旨混亂和眼高手低。這是值得一看的劇情小品,尤其是想多了解亞裔在美國真實生活面貌的觀眾,是不錯的入門指南。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