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看待物質社會的本質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11年11月01日
從電影看待物質社會的本質


建立在名牌與品味之上的存在價值

相信看過《Fight Club》的人,對於片中主角走在『IKEA』商品廣告目錄場景的家中之畫面都還有印象。從《Fight Club》 中點出了當前社會所普遍存在的『物質社會』這個在商業社會才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其實在《American Psycho》一部片其 實也存在。主角會為了對於名片的材質與印刷水準不如其他人的名片之品質而不滿;對於有的人訂的到高檔餐廳,但自己 怎麼預約就是無法如願而不滿;甚至對於別人無法了解自己的音樂品味而起殺念,筆者的重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對 於自己的存在與意義的價值,是必須建立在名牌與品味之上?

大須賀惠在改編自伊?幸太郎同名作品的漫畫《魔王》裡曾出現過一段台詞,「總覺得現在想買什麼,去一趟便利商店就好 了。所以就決定去買一樣便利商店買不到的東西,就是這樣啦。」不只是被名牌與商人所謂的品味給奴役了,連生活上的機 能都逐漸的被連鎖集團給控制住,也因此在《Fight Club》裡更出現了一段以破壞的行動去攻擊毀滅『蘋果電腦門市』以及 『STARBUCKS門市』的片段,乍看來似乎是對於一種物質奴役的批評,但真的是如此嗎?

這只是一部電影

從《Fight Club》之中的幾個片段對於一些品牌文化的嘲諷與批評,其實說穿了都在那個『巨根』結局中反回歸到對於自己的一 個『這只是一部電影』的本質。而《American Psycho》那個妄想式的自我解析又沒有被『惡有惡報』之結局,也只是讓編導玩 弄觀眾情緒的一種惡趣味,說穿了,兩部作品都只是借用『物質奴役』的這個觀點去操作一部作品的商業賣點,雖然最後引起的 回響是建立在影片的暴力性,卻仍是一種純粹的商業操作。

57


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的一種刻板印象,其實就某種觀點來看,也是被制式的『物質奴役』的情緒投射,好比美國警察一定是坐 在警車裡吃甜甜圈;有些諜報片會出現諜報員比較誰的裝備與派頭是最新款;只要是美國片就一定要有可口可樂,或者回歸到生 活上,你銀行的存在代表著你;你的車子與房子代表著你;你的穿著代表著你;你能上健身房去練成個大隻佬也代表著你…醒 一醒好嗎?原本所出現的一切物質都應該是為了人生存所需要的,但打從『生活=工作』之後,商業行為就延伸出了需求與供給, 最後更導致了產品的多樣化,也造成了在對於物質的選擇變多的狀況下,逐漸的演變出所謂的『生活品味』這種詭異的生活型態, 也因此促成了所謂的物質社會的狀況。

你買一樣東西的目的不再是因為你『需要』它,而是因為這東西能突顯你與別人的不同,一如某美國重型機車的廣告詞「全世界 的哈雷,沒有一台是一樣的」一般,它不見得是你需要的,但商人卻利用了行銷與洗腦讓你覺得,有了這樣東西,我能突顯出自 己與別人的不同。所以更出現了服裝公司每年每季不斷出新款式的衣服,只為了一些所謂『人要衣裝』的人能在搭配衣服不與別 人撞衫的這種詭異現象。又或者是一些特定族群為了追求限量商品的收藏,不惜重金也要到手的狀況,就只是為了說『只有我有』 這種虛榮感,我們在一些描述到拍賣會場景的電影也多少看到了這個現象的存在,如:《The Red Violin》。

還是被奴役了

筆者個人並不對於所謂的物質社會反感,但當人忘記了『因為生活所以需要』的狀況顯現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被物質奴役的現象? 在科幻片《Matrix》所描述的狀況就頗有一番值得品味的見解,人為了工作而需要『機器與電腦』;但當電腦成為了比創造者更具高 階身份時,又因為對於『人』能給予電腦所需要的物質時,誰被奴役?誰才是奴役者?似乎成為了當前世界最大的諷刺存在。

而物質世界的原兇…商人,他們並不真的在乎是否人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只是自顧自的認為自己能做到『因為需求所以供給』的狀況, 事實來說,如果筆者說當前世界上所存在的商品有至少一半是我們在生活上所不需要的,真的相信的又有幾個人?雖然筆者對於Michael Bay 的作品過度的置入性行銷是反感到想去美國打爛他的腦袋,但是從《The Island》這部片所出現的狀況來看,其實撇開置入性行銷的商業目 的,更多所呈現的卻是我們早已經生活在被物質所奴役的狀況了,一如筆者所引用的漫畫台詞所說的…總覺得現在想買什麼,去一趟便利 商店就好了。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就已經是物質社會的奴隸了。

當前蘋果公司的iphone似乎是掀起了新一代手機的革命,同時也將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的世代引入了新的領域,隨著Steve Jobs的過逝,似乎 也說明了誰能跳脫當前的框架,誰就能在新科技時代居於領導的地位…但是,這與非科技或非設計產業的你有什麼關係嗎?沒有iphone或 是同規格等級的手機,乃至於沒有ipad或同類型設備;再或者沒有跟著一起去弄一本官方授權的Steve Jobs傳記;或是沒有看過非官方授權 的傳記電影《Pirates of Silicon》,你的人生就會真的大不同嗎?在《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一個家境富有的小孩永遠不 知足,不也是被物質慾所奴役的象徵?

57


有的人說,電影所描述的一些事,在某些橋段確實是表現了人生百態。沒有電影就沒有辦法寫影評的吾等影評人又何嘗不是被奴役的人? 沒有影評人就無法決定要看啥片的你又何嘗不是被『你以為是我們的專業見解』給奴役?

你的品味不代表你;你的工作不代表你;你的銀行存款不代表你;持有一張能讓你的生活更有品,且無法計算價值的信用卡也不代表你;你 的車子與房子也不代表你,事實上,真正的有錢人才不屑買高檔的東西等人來搶劫,因為他們其實很低調;你的所有一切物質都不能代表你! 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你!一如美國機車廣告的台詞一樣…全世界的哈雷,沒有一台是一樣的。 唉呀…還是被奴役了…

文﹕ bio-man (1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