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害者的角度探討光州事變的《In the Name of My Son》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11月23日
In the Name of My Son

因子之名 In the Name of My Son

評分: 7/10
年份: 2020
片種: 劇情
導演: Lee Jeong-kuk
主演: 安聖基、Park Geun-hyeong、Kim Hee-chan、Yun Yu-seon

光州事變是過去三十多年來,南韓傷亡最慘重的民主抗爭活動,軍民死傷過百,直至今時今日還是當地不少人難以承受的痛。有關光州事變的影視作品,歷來都拍過不少,去年由南韓國民演員安聖基主演的低成本小製作《In the Name of My Son》,則嘗試從加害者的角度探討事件對這些人帶來的影響。

影片故事講述中年漢Chae-geun(安聖基)的兒子在美國生活,他一個人在南韓無所事事,經常光顧一間餐館,並跟一名女店員混熟,被視為有求必應的好好先生。然而Chae-geun卻多次到光州的郊野公園掘土,甚至不惜被票控仍多次犯禁。另外,他當代駕工作時,也碰上跟其過去有關的社會知名人士,其黑暗過去因而漸漸浮現...

過往有關光州事變的南韓電影,多數都以受害者的角度拍攝,例如數年前嬴盡國際口碑的《逆權司機》,便大拍抗爭學生遭軍政府打壓的經過,其他觸及這個課題的電影,例如《1987:逆權公民》、《薄荷糖》等,不是以比較大的格局,就是多聚焦在受害者個人感受的方向講故事。相對來說,《In the Name of My Son》則有點不同,把鏡頭焦點放在光州事變中,在前線執行任務的士兵身上,講述他們聽從軍方命令出動,充當劊子手後,多年來如何受到良心責備而無處渲洩的心路歷程。不過編導看來並非要把矛頭完全指向這些前線人員,在他眼中這些人頂多就是幫兇,餘生受盡良心責備和心理煎熬,不無值得同情之處。說到底,真正需要為死傷情況負上責任的,應是發施號令的將領,但這些曾經身居權力頂峰的人,卻一直未有受到應得的制裁。

說到光州事變的罪魁禍首,當地一般公論(以及法律審判結果)就是出動軍隊鎮暴的全斗煥。雖說當時的南韓總統為朴圭夏,但眾所周知他不過就是前總統朴正熙遇刺後,國家權力真空期的過渡人物,本身並無實權。當時真正能夠掌握國家命脈的,就是坐擁軍權的全斗煥,而在平亂之後,全斗煥的權力和地位更形穩固,幾個月後即當選總統。不過全斗煥下台後並不好過,於九十年代被追究光州事變的責任,一度被判死刑,可是不久被時任總統金泳三特赦,其後雖然曾涉及不少官非,但最後終歸恢復自由,直至今年最近才病逝。

或許因為出於對肇事當權者「逍遙法外」的憤慨,影片主要就是透過前軍將Chae-geun的懺悔之旅,去鞭撻這種不公現象,當光州事變的死難者家屬還未能夠釋懷,前線軍將還是未能擺脫內疚之情的時候,曾經指揮作戰的前軍方高層,卻兒孫滿堂,安享晚年,因而Chae-geun便不得不透過激進手段,一面進行自我救贖,一面為受害者出一口氣。

影片顯然就是成本非常低的小製作,不論拍攝、美術或敘事,都沒有任何花巧之處,甚至可以說只是電視電影的水平,但由於題材本身已有很強大的控訴力量,所以簡單直白的表現方式,已足夠交代主題,控訴震耳欲聾,多餘的包裝反而會顯得造作。國民演員安聖基真是老馬有火,扮演這個心理飽受創傷的前加害者,表情變化微妙,由冷靜沉著到最後的爆發層層遞進,非常入戲。

正如以前說過,雖然南韓影壇經常拍攝一些所謂的「民族自慰」片自吹自擂,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電影人願意直觀過去,不迴避歷史,勇於面對錯誤,例如數年前的《南漢山城》,敢於拍攝民族屈辱,便讓人敬佩。像《In the Name of My Son》也是不錯的示範,沒有人是完美,沒有一個國家或政權從來都不犯錯,只要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