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抱青春記》: 不遺餘力宣揚美式養育文化的優越性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2年04月09日
熊抱青春記 Turning Red
評分: 6/10
年份: 2022
片種: 動畫
導演: 石之予
聲演: 姜晉安、吳珊卓、Ava Morse
以加拿大華裔少女為主角的迪士尼最新動畫《熊抱青春記》,在美國首播反應不俗,特別受到美亞裔觀眾的歡迎,相對而言,對於亞洲地區的華人,編導對片中華裔家庭的一些設計和描寫,則頗引起爭議。
正如之前的《我的超豪男友》等針對美亞裔市場為主的西片,亞洲觀眾首先必須注意,現在荷里活拍攝華裔題材的電影,排在第一位的目標觀眾,應當是當地的美加籍華裔社群,而不是亞洲的華人。而美加籍土生華人的生活,跟在亞洲成長居住的華人,本來就是兩個世界,不論思考方式或處世態度,嚴格來說幾乎早已分裂成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只有在理解這樣的前設下,才能清楚解讀片中的種種安排,否則如果以亞洲華人社會的標準來看,很多細節定當難以明白,或者看得不太舒服。
在這樣的前提下來看《熊抱青春記》這部電影,就會發現其靈感來源,顯然就是早些年在美國主流媒體報道中,曾經成為火熱話題的虎媽(Tiger Mom)個案。所謂的虎媽,是指以非常嚴格手段培養子女的母親。雖然這種管教手法能夠訓練出品學兼優的小孩,但是卻跟西方社會崇尚的自由發展背道而馳,因此引起當地主流社會的不少非議。影片以此為主題,表面看戲劇矛盾的塑造很簡單直接,就是鼓勵年輕的子女要貫徹自我思考,不要盲目屈從於虎媽的管教之下,因為在美加社會生態中,虎媽的那一套養育方法是不合時宜和難以理解,甚至會對孩童帶來永難磨滅的壞影響,所以必須被廢除。
然而追根究底下去,實際上說穿了這其實就牽扯到中西兩方意識形態的角力,一如荷里活電影向來善於以軟性角度販賣美國式價值觀,這部影片最重要的題旨就是要告訴世人,美式養育文化的優越性,是遠遠高於華人的做法。對於有中港台的觀眾(尤其是有小孩的家長)看過電影後,紛紛批評影片有醜化華人家長,或者貶損虎媽式教學方法之嫌,但這其實沒有什麼好投訴的,因為這種透過電影文化輸出國家價值觀的方法,自美國電影商業化以來,第一天就已經開始做的事,在這部電影中,編導只是把她相信和認為正確的管教模式告訴你,而你作為觀眾,有十足的權利去決定是否採信。
公平點說,其實不獨是美國,世界上最大的幾個商業電影市場,例如中俄、歐洲等,都是一直透過電影去宣揚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唯一不同的只是程度和手法而已,好像當年的蘇俄或現在的中國,通常用的就是較直白、說教的方式去拍攝其主旋律電影,教化氣息太濃,因此較難顧及通俗娛樂性去討好觀眾,相對來說,美國荷里活最擅長糖衣包裝,利用最商業和通俗的方式,把美式價值觀灌輸,所以容易取信觀眾。以此標準來看,《熊抱青春記》的表現算是合格,至少編導是很清脆俐落地完成迪士尼給予的任務,把其主題以最直白但也同時兼顧通俗娛樂性的方式,交代妥貼。
我以前寫一些電影話題時,也許都有說過,觀眾看電影,不一定也不應該對影片提出的一些理念照單全收,而是要自己作一點獨立思考。就算是一些表面看似合家歡的電影,也不應只讓小朋友自己看完就算,尤其未成年者思想不夠成熟,看事情比較片面,家長如真的重視他們的心靈發展,理應跟他們一起觀看,或至少在他們觀看後進行討論,詢問他們對電影的看法,從中再作引導,這樣便不會輕易被洗腦而不自知了。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