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 概念上很屌 執行上⋯⋯至少看得出概念的雛形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24年11月21日
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

瘋狂雷斯利 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

評分: N/A
年份: 2006
片種: 恐怖
導演: Scott Glosserman
主演: Nathan Baesel、Angela Goethals、Zelda Rubinstein

2006年出品的獨立製片恐怖片《瘋狂雷斯利 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有個很有趣的點子,但是執行上就像是「病嬌模擬器」規劃想實裝的潛在情敵Midori一樣,看似跳脫框架,但其實還是在文本框架內。

這麼形容吧,本片透過新聞記者跟拍一位預備殺人犯的犯行前的準備工作,了解了犯人的動機、理念,以及來自1970年代其他狂殺片前輩(片中設定《半夜鬼上床/猛鬼街》、《十三號星期五/大凶日》以及《月光光心慌慌》都是真實存在的事件)的倖存者準則,也就是處子之身的生存條件。

前半段甚至安排了記者團隊跟著預備犯主角參與了幾場驚嚇與謀殺,從而讓觀眾站在「惡」的一方,來看待(片中的)受害者就是該死的扭曲認知。當故事的女記者主角終於無法承受道德壓力時,片中原先的預備犯的計畫與觀眾以為的認知(處子倖存者的身份顛覆),才開始全面翻盤。

乍看是劇情有驚喜,但其實整部片一直在暗示與辯論如何認定純粹與性善,乃至於處子之身的條件,也因此結尾的倖存者處子那個final girl的身份確立才會意料中的沒有什麼懸念。

對殺人狂而言,他只是想要創造一個能理解自己的倖存者,有誰比最接近自己的人更合適?但對於倖存者來說,原本只不過是單純的萍水相逢的工作交集,又怎麼能夠預料到,潛移默化中被殺人狂灌輸了歪理的共鳴。

我想尼采說得很好,望向深淵的同時,深淵的怪物也正看著你,似乎就是這部片最好的註解。

最後,這部片找來幾位大咖的演出,包含任期最長的傑森沃西-Kane Hodder、鬼王佛萊迪-Robert Englund、《鬼哭神號/鬼驅人》系列的Zelda Rubinstein (1933 ‑ 2010),以及《大法師/驅魔人第三集》與《冷血》的Scott Wilson (1942 ‑ 2018),都是恐怖片標誌性的影星。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