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單純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就如網絡上的clickbait文章一樣投機取巧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4年12月17日
1992
評分: 3/10
年份: 2024
片種: 動作
導演: Ariel Vromen
主演: Tyrese Gibson、Ray Liotta、Scott Eastwood
1992年這個年份,對於香港觀眾可能沒有太特別的意義,但是在美國,卻曾發生轟動全國的種族衝突案。當時在南加州洛杉磯,一名黑人青年因超速駕駛被捕,拒捕其間被多名警員毆打,剛巧被附近一名居民拍攝,在新聞媒體公開後引發全國轟動,洛城的非洲裔社群群起暴動,成為九十年代美國白人和黑人衝突的最嚴重事件。起初看到以這個時代背景取材的電影《1992》,確是有點期待,想看今時今日的導演,如何傳釋這段歷史,但看過後卻是大失所望,因為編導只是借題發揮,他只是想拍一個金庫械劫案,加入如此具時代意義的背景,單純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就如網絡上的clickbait文章一樣投機取巧。
影片以1992年洛城暴動為背景,放在今日來看,本身仍具意義。雖然美國一再鼓吹族裔平等,但白人和黑人的衝突從未完全止息,雙方也從未建立互信,每隔幾年便會爆出類似的白警虐打黑人事件,比起1992年案件更嚴重者,更是多不勝數,例如年前在明尼蘇達州警員壓頸導致一名黑人疑犯死亡,便引發後來的BLM黑命貴運動。如果《1992》的編導稍有識見,這確是以古諷今的好題材,只是看下去就發現,他由始至終都只是要拍一幫匪徒打劫金庫,所謂的92年暴動和族裔衝突,並非重點。
或者有觀眾會說,影片不是刻意安排匪徒全為白人,正義之士為黑人父子,頗有反映現實的觸覺嗎?但說到底,這不過就是為了配合政治正確潮流而作出的投機舉措,看來並非編導的本意。事實上,編導對於美國族裔衝突的根源和認知,還是停留在十分粗淺和片面的階段,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幼稚。
片中真正直探族裔議題的段落,只有黑人父親開車接載兒子時,大義凜然地作出啟導,強調暴動、破壞和搶掠等行為不是解決問題之道,為了美好將來必須忍辱負重。這番豪情壯語,道理上是沒有錯,也是最理想的化解仇怨方法,但卻是完全未能切合社會世情發展的烏托邦式空想。需知現在美國社會已分裂成難以修補的境地,暴徒搶掠和搞破壞,不是單純要宣泄不滿或吸引注意,而是要推倒重來,意思就如幾年前香港興起的詞語「攬炒」。他們不是要求和,而是要重啟。如果各方勢力真的如此容易和解和大團圓,美國便不會弄至今時今日無可挽回的地步。因此看到編導(白人)在片中自作聰明地透過黑人角色之口,講出所謂的解決問題之道,便更覺其無知,以及對整個少數族裔生存狀態的一廂情願式理解。
撇除政治上的問題(也不是我特別想挑出來講,只是編導就是想藉著這個話題投機取巧,迫使觀眾作出這些解讀),單純以一部械劫案題材的電影來說,《1992》表現也只是平平無奇,如果不是有資深演員Ray Liotta的遺作為號召,簡單來說就是C級片的質素,並沒多少討論和觀賞價值。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