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媒體工作者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13年05月01日
電影中的媒體工作者


警告:本文挑釁色彩濃厚,極端作者論調,不喜就別看了…他喵的我又沒逼你看!

確定要往下看?好吧…B某我警告過你了…

在進入主題之前,筆者想先談談影評這個東西的存在。當然對比於那些所謂知名且畢業於相關學系的寫手,或者該說是總 喜歡在評論作品的過程中加入一些所謂的社會學觀點的作者來說,影評某種程度是賞析與解讀一部電影作品推出時的社會 氛圍與時空背景的一個參考依據;又或者說是對於一個創作者在對於故事主題表達以及影片表現手法之於影片主題契合度 的所謂導演風格分析。

然而對於一些觀眾來說,與其研究所謂的古典手法與速食文化的MV風格,還比不上影片在之於打發時間的節奏感是否夠快 來得重要。也因此對於一些觀眾而言,影評不過是對於一部電影作品是否值得觀賞的參考依據。

但對於一些創作者來說,影評又像是一個對於作品本身優缺點賞析的總整理,也因此影評對於部分創作者而言,是下一部作 品改進依據的參考指標。

就前面的內容來說,如果你以為這是一篇從電影作品去討論媒體工作者在一些電影作品的角色與之於作品所賦予的立場,筆者也 不會道歉…是誰規定標題一定會與內文有完全相同的橋段?

影評身為網路或是平面媒體的身分與立場,不也對於電影作品而言是 一個『媒體』的存在,差別只在於影評是超然於電影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角色而存在的『第三人稱』的旁觀立場啊!

而這也引導到本文所將要優先討論的角色-『平面媒體』在影視作品中所代表的角色。雖然應該不少人早忘了曾有過一部描述報 業歷史的作品《Citizen Kane》,又或者是幾部以戰地記者的視角作為出發點的反戰片《Full Metal Jacket》、《SALYADOR》以 及《Welcome to Sarajevo》。

62

講起平面媒體,有的人或許想到的是警匪片中的主角在查閱歷史紀錄時的圖書館資料;又或者是不時作為串場劇情需要的頭版標 題,乃至於《Spider-man》裡頭那個討人厭的報社總編輯兼社長。在多數影視作品中,對比於近年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報紙 往往是群眾對於事件始末掌握的重要媒介,加上只要時間許可還可以視乎事件的進展而一次性地將過程完整呈現,也因此在影 視作品中的平面媒體大都是被以報導標題的形式去簡化掉文字本身的累贅。這在創作影片的效果來說,對比於一個長鏡頭或過於 詳細的將事件過程演出,還比不上幾個片段性的段落穿插平面報紙或照片,將事件發生當下的一刻短暫呈現更能凝聚敘事張力。

然而對於一些影視作品之中對於報業的批評也不是沒少過,不論是對於狗仔文化的批判(明顯如知名影星擔任製片的《 Paparazzi》), 或是在一些題材性正面卻仍難掩對於報業採訪過程手段粗暴的既有印象,撇開部分影視作品對於戲劇效果需求而導致的誇飾,過去曾 轟動一時的黛安娜皇妃死亡車禍事件,毫無疑問是多數大眾對於平面媒體最為負面印象的典範事件;然而在部分影視作品卻也並非 如此一面倒的批判媒體工作者,不論是港片《神行太保》或是改編自真人實事的《Veronica Guerin》,片中對於仍存有身為新聞工 作者的一份自覺之心態,兩部作品都是抱持著正面與肯定的態度。

但是另一方面,《天有眼》以及《A-1頭條》又對於媒體工作者與讀者之於新聞聳動性的嗜血與銷量的追求,以及對於事件當事人 是如何在連串的人士裙帶關係下將原本聳動的事件給『搓湯圓』就這樣掩蓋過去,這些的行為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諷刺的是, 對比於過去資訊不發達,很多新聞(包括電視媒體)在新聞事件的蒐集上,大都是透過許多的人際關係去取得,其中包括與警消救 護的熟識程度。也因此,像是曾在台灣轟動一時的白曉燕命案(還因此連累《伊波拉病毒》在台灣禁演),其實就筆者與一些較為 資深的文字記者聊天的時候所得知的是,並非是當時引爆事件曝光的該家周刊獨家取得消息,其實不論平面媒體或是電視媒體都早 已得知道白曉燕遭到陳進興等人綁票,只是警方不希望打草驚蛇而與當時都未搶第一發布訊息的媒體達成了『破案再發布』這個 共識,當然,這也表示著曾經有一段時間,媒體工作者與消息管道之間仍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互尊重,卻也凸顯出過續新聞媒體在 管制之下部分消息是被一些管理單位過濾過的事實。

對比於現在某台灣的哥哥砍掉妹妹腦袋的重大刑案,如果不是某親中色彩的電視台搶獨家把監視器畫面先播出了,也不至於讓其 他家媒體提出了『是否該台有假冒警察的嫌疑』或是『是否有偵辦案件的相關人員瀆職將證物外洩』這些質疑,如果該間便當店 並沒有為難其他收到消息前去的媒體的話…筆者絕對沒有借本文爆料的意圖。

62

而說起電視媒體,不同於平面的文字效果,影像的東西往往是更有說服力的,筆者就想起過去跑大夜班的時候因為無意間在建國 百年的時候『獨家』拍攝到國父孫文的孫女-孫穗芬的車禍現場這件事(雖然之後也因為這事讓筆者自己碰上了一些麻煩,不過 是來自圈內的部分,而且是筆者當時的上司間接造成的,不過這部分不在本次討論範圍);以及在跑過幾個突發的死亡事故現場, 事件罹難者家屬對媒體不時怒吼『不要拍!你們還是不是人?』這個當下的情緒。批判電視媒體生態的影視作品在影史上從沒缺 席過,近代明顯如對於觀眾嗜血與逐漸速食文化取向的媒體生態做出批判的《Natural Born Killers》以及《15 mintues》;又或 者是用喜劇的眼光嘲諷著媒體生態的《Showtime》;乃至於在經典警匪片《Die Hard》之中讓人印象超深刻的討厭記者,又或者 是《BruceAlmighty》以及《Morning Glory》之中對於媒體工作者在螢光幕前的明爭暗鬥(一如一些電視台看似合作,骨子裡仍 不時互相競爭,套用到職場也通)。

然而這些作品卻都沒有跳脫掉多數觀眾對於媒體工作者的既有印象,也即是新聞工作者所拍攝到的東西是一個四方形的畫面,在有 限的畫面中,你所看到的都是電視台的編輯希望你看到的(有時甚至是更高層的主管單位,詳參考《V for Vendetta》),一如兩部 Verhoeven的作品《Robocop》、《Starship troopers》所描述的電視媒體一樣。雖然偶有一些作品是描述了仍有媒體工作者試圖讓 大眾有更多知的權利,但是在《Die Hard》1.2集的那個討人厭的記者迪克(人如其名的DICK)在兩集作品中的搶獨家消息之作為, 第一集中差點害死男女主角;第二集更是造成機場內的嚴重恐慌以及秩序崩壞。在日本ZOMBIE動漫作品《H.O.T.D》中,故事描述 到新聞媒體拍攝到一些已然是之於新聞價值頗高,卻會造成民眾恐慌的畫面時,該作品是描述了電視媒體的自主規制,主要是試圖 在報導事件的過程中仍設法盡到維持既有秩序的責任。這部分,對比於近日某不斷放話要開戰的國家之相關新聞事件,以及台灣本 島只是一再報導某名嘴的家庭危機,這難道也是設法不要造成台灣民眾恐慌的『維持既有秩序的責任』嗎?怎麼想都是為了台灣 一些婆婆媽媽喜歡看八卦的收視率吧?(可怕的是,筆者所言無誤!)不然各位會對於潘達瓦恐怖份子與軍購預算之間的關聯性 又很大的興趣嗎?沒準大小S的老公有無去搞性愛趴還比較有話題聊吧?至少就聊天話題來說不沉重啊…

而當電視媒體能找尋的新聞消息來源也逐漸被縮小時,近年快速崛起的網路消息與網友間的八卦自然成了各媒體的 新寵兒。不考慮在《低俗喜劇》對於透過互聯網與視頻網站將一部原本可能賠錢的作品炒起知名度之作法的態度, 看到台灣電影《BBS鄉民的正義》所描述的除結局以外,大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單就這一點,網路的使用者儼然成 了一種媒體的角色,同時也凸顯出在消息傳達與意識連接的便捷性。在漫畫作品《魔王juvenile remix》中,透過網路 將對現實不滿的群眾串連起相同意念的犬養,正是使用此一手法的典型代表。

而驚悚片《Scre4m》也對於了一些透過網路走紅的這種現象做出了點評式的批判,但卻仍是沒有進一步的探討這現象下 的問題,理由很簡單,批評到最後會發現最終是打了電影宣傳人員自己一個又重又響的耳光。一如《維多利亞壹號》 只是包著對於高房價的批評之外皮,行狂殺電影之實,卻沒有更進一步探討背後現象的意圖一般,因為這會回頭打了本 片投資人一個耳光。

62

至此,再一次的筆者又給了各位讀者一個奇怪的文章邏輯,看似透過電影與媒體的創作關係批評一些實際上的現象,卻 又若有若無的投射到一些可能屬於筆者個人的經歷與情緒態度…可能一些外地的觀眾很難理解,但單就台灣的讀者來說, 某間立場獨立色彩強烈的報社知道吧?有聽聞過該報社再部分新聞報導除了事件當事人與結果之外,大多數內容至少有 60~80%以上是比好萊塢編劇還厲害的瞎掰內容這個事蹟吧?

你看到的只是筆者寫給你看的,那是因為筆者想你看到這些啊!內容有多少是事實,也只有筆者我知道啊!在寫這篇文 章有多少內容被筆者河蟹的,身為讀者的你又知道多少?筆者只知道,不論是現實生活或影視作品,媒體的角色始終是 個過場的角色,說穿了只是之於創作者在劇情需要的一個設定罷了。不過這並不表示不會有導演不去安排一個記者的角 色演出『你現在感覺怎樣?』這種在真實不過的愚蠢劇情。好笑的是,觀眾仍會買帳。

B某我只知道目前警總的站在我背後用槍抵著我的頭要B某我閉嘴…

文﹕ bio-man (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