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類型融合突出、結構流暢創新、高水準文化符號、鏡頭語言嫻熟,是大師級作品

撰文: 郭家競 | 發布日期: 2019年07月25日
Tampopo

蒲公英 Tampopo

評分: 7/10
年份: 1985
片種: 劇情
導演: 伊丹十三
主演: 山崎努、宮本信子、役所廣司、大瀧秀治、渡邊謙

『類型融合突出、結構流暢創新、高水準文化符號、鏡頭語言嫻熟,是大師級作品』

51歲的伊丹十三大器晚成,卻展現十足的底蘊與醇厚的文化素養。主線敘述一個日本傳統女性遇到了瀟灑的貨車司機,有經驗的司機帶領著女主角找到夥伴與訣竅,將拉麵再造生命、成為熱門。此片中一大驚豔,伊丹抓取西部精神,將存在主義融合吃的文脈絡裡,因而有了符號表徵。例如男主角與白衣男主角雖均為西部片的代表,但在男主角身上可見灑脫精神與自由的追尋(事恭後身退)以及多次的『決鬥』主題,第一次打鬥便見高雅的氣質,再一氣呵成的運鏡(健的咆哮引起男主角敲酒罐在特寫主角的臉後接健的反應續連蒲公英的第三者反應以及魚板的攻擊)乃至後面空間的騙局(打鬥時無瑕的剪接讓人無意識鏡頭已經分出內外)視為經典,高雅的氣質展現於店外的決鬥,單用影子呈之鏡頭回到蒲公英和孩子上。其二,當健再次下戰帖,決鬥畫面也是影子呈現,更給打鬥新的詮釋:搏鬥也是讓兩人拉近,所以導演給了天空的符號代表和解。

在劇本上,魅力存於它看似無關性的旁枝末節,多半其他線索均看不見敘事軸線卻能因此描繪日本雛形或者對社會反諷。如婦女對吃面要不要發出聲音莫名的堅持(食物是包裝)、達官顯貴挑菜的岐異(食物是階級符號)、對騙子謊稱自己是教授偷錢的雙城記(食物是貪的延伸)、老人狂吃麻糬噎到(食物是寂寞的排遣)、太太臨死前還為了煮飯而不倒(食物是傳統女人的病灶)及偷捏食物轉換成味覺的太太(食物是另一種補償)及黑道大哥玩的女體盛和牡蠣之愛(食色性也)無形之中製造出文本的現代感與檢討起生活的向度。

人物的塑造,西部片的元素讓角色因四處求譜踏上歷程,卻可見給予幫助的位置都是男人,看見了當時社會性別的失衡。不過主角是女的,卻能在此看到多元立體的覺色性格。她是勤儉恭讓、她是堅持義無反顧(找食譜還會抽煙)與他是機敏的(騙人說出食譜)無一不是讚嘆的優點。

實話說,此片不難使人聯想到周星馳的風格,但戲路的不同儼然無疑異地開花,更發現導演對主題的剖析跟細膩。對吃與慾望結合了存在看見視野也觀出素養。其實,伊丹的哲學觀在第一幕就開始,打破第四窗在上演一段洋芋片的爭執,於焉我們知道吃得多次定義,可惜他選擇自縊結束她的生命,但大多能見到她對傳統價值的抗辯,討厭禮儀厭倦包裝,成為類型中的個人類型。

文: 郭家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