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之聲》:火能作為煮食的煤介,但也可摧毀一切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8月10日
Voice of Sin, The

罪之聲 Voice of Sin, The

評分: 8/10
年份: 2020
片種: 懸疑
導演: 土井裕泰
主演: 小栗旬、 星野源、 松重豐、 古館寬治、 市川實日子、 火野正平、 宇崎龍童

注:內文含劇透,慎讀

現在歐美社會左派當道,各種平權呼聲不絕,當政權沒能滿足民眾訴求,不少較激進者都鼓吹所謂的違法達義,即透過違反體制的方式,去尋求他們追求的公義,例如今年初美國國會暴動,便是最佳例子。這樣有前無後的說法看似大義凜然,但實際執行起來,又會引伸出什麼後續問題呢?這看來就是日本懸疑電影《罪之聲》提出的質疑。

影片改編同名推理小說,以八十年代轟動日本社會的格力高森永事件為藍本,1984年,日本著名糖果公司遭神秘人勒索,廠房被迫停工,股價大跌,案件多年未破。三十多年後,新聞記者阿久津(小栗旬)重新對案件展開調查報道,透過抽絲剝繭的追蹤,發現多名與案有關人士,逐漸了解事件真相。另一方面,裁縫曾根(星野源)在家中無意發現一個舊鐵盒,內藏一盒錄音帶,曾根聽到錄音帶的內容後,驚覺自己的家族可能跟該懸案有關...

過去多以文藝愛情片為觀眾熟悉的導演土井裕泰,今次一改作風,拍攝推理查案片。雖說影片原著為推理小說,但觀眾看下去不久就會發覺,劇情其實談不上有太多推理查案的成分,編導也志不在此,懸案的幕後黑手,早已呼之欲出,全片最大的懸念,並非讓觀眾去猜犯人是誰,或者說犯人透過什麼樣的手段去完成犯罪行為,編導最為關心的,始終離不開人性,即探討犯罪者的行事思路,以及反思其行事對身邊人以至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

片中主犯達雄曾經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學運領袖,滿腔熱血和對體制的不滿,一直延續至八十年代。在他眼中,干犯勒索大案並非求財,而是要表達對社會政制不公的渲洩,他希望其犯行能夠讓世人醒覺,從而推翻在他眼中不合理的制度。而為著達成這樣的目標,他不惜利用曾經同為學運中堅分子的弟婦,以及仍為稚兒的侄子,但卻完全沒有想過這樣做會對他們往後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結果就是參與犯罪者不乏家破人亡、前途盡毀之輩,而他們的身邊人都因為他們未經全盤考量,不顧後果的舉動而抱憾終生。

對於達雄這種人的人生態度,影片顯然是予以否定,並要加以諷刺的。達雄滿口公義理想,把犯罪說成抗爭,「違法達義」後選擇逃到英國躲避刑責,完全置家人和同伴之不顧,更甚者,三十多年後再次面對事件,跟阿久津交談時,對於當初被他扯入事件的弟婦和侄兒,仍然不聞不問,而最後案情揭露,日本政府要求引渡,他也再次選擇逃避了事,絲毫沒有任何反省。試問連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都未能坦然面對,連最親密的家人都毫不關心,隨便出賣,這樣的人談的公義,還有多少可信賴的價值?再說,不論是達雄還是作為幫兇的弟婦,他們為自己辯白時雖然公義掛口中,但實際上卻更多的只是在渲洩自己的怒火,犯案不過就是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不是為了整個社會。這就像不少政治領袖為了達成私利的目標,往往喜愛借群眾意向為藉口,透過騎劫民意的方式任意妄為。

針對這些自私自利的偽善者,編導主要就是透過阿久津之口,向犯人提出質疑,當中最可圈可點的,就是阿久津直接道出問題的根本:達雄幹出「違法達義」的行為後一走了之,但日本的社會真的改變了嗎?更甚者,在整個案件中,像達雄和其他前線執行者,其實都沒有獲得任何利益,那怕是實際金錢或政治目的,全案唯一真正得益者,只有在背後提供資金進行股價賣空的神秘人,也即是社會頂層的統治及既得利益者,所以說,達雄等人口口聲聲要改變社會,達成公義目標,但到頭來原來只是有心人在背後肆意操控的棋子,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但未能為人民爭取到公義及話語權,相反只為本來的蠶食者,帶來更龐大的利益。

《罪之聲》大膽揭示社會抗爭活動背後的陰暗面,雖然難嚼但卻值得深思,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火能作為煮食的煤介,但也可摧毀一切,任由怒火失控蔓延,後果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如何控制火勢,是一套不得不好好鑽研的學問。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