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個人與制度之間的矛盾與抗爭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1月01日
Mank

Mank

評分: 7/10
年份: 2020
片種: 劇情
導演: David Fincher 大衛芬查
主演: Gary Oldman 加利奧文、Amanda Seyfried、Lily Collins

荷李活經典電影《大國民》的劇本,究竟由誰主導創作,多年來都成為電影歷史學家的爭論話題。大衛芬查的新作《曼克》以此取材,不少人都以為主題正是要探討當中原委,然而觀眾看畢電影才發現,完全不是這一回事。

《曼克》的劇本,是由大衛芬查的已故父親,於九十年代撰寫。據指大衛芬查本來在九十年代後期已有意拍成電影,無奈卻未能覓得合適的投資者幫忙,直至其父去世多年,才於年前獲得資金開拍。影片故事以三十年代的荷李活為背景,講述年輕有為的創作人奧遜威爾斯(Tom Burke),打算拍攝一部以報業大亨為主角的電影,邀請編劇曼克(加利奧文)編寫劇本。其時曼克剛遇上車禍不久,所以只能在病床上完成劇本。另一方面,曼克過往跟傳媒大亨希斯的交往,卻令人不其然想到,他正在編寫的劇本靈感,就是希斯本人...

《大國民》是美國影史經典,曾於1942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獲得九項提名,雖然最後僅嬴得最佳原著劇本獎,但就是這唯一的獎項,卻成為影視圈的一大話題。事關當時領銜編劇的共有兩人,分別為導演奧遜威爾斯和編劇曼克,但影片在首映之初,一直以天才電影人的處女作為號召,強調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的全才身份。然而後來卻有消息指,影片真正的幕後推手,也是主要劇本創作人,其實就是當時已為資深編劇的曼克。

有關《大國民》的總編劇,究竟是奧遜威爾斯或曼克,多年來都有不少爭議,但世人都愛天才,整體還是傾向奧遜威爾斯一派居多,直至七十年代紐約客資深影評人卡爾認為,曼克才是劇本創作的靈魂人物,曼克派才比較受到認可。很多人或許都會以為,芬查父子以此話題取材,劇情焦點必然就是講述奧遜威爾斯和曼克的創作之爭,但看下去就發現,在他們眼中,真正創作人誰屬早有定論,影片要探討的絕非這兩名創作人的糾紛,而更多是曼克和整個制度的鬥爭,即個人如何於制度中生存的問題。

在這部以《大國民》劇本撰寫過程為背景的電影中,原以為是重心人物的奧遜威爾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近乎邊緣化的角色。他在全片出場甚少,每次都只是在催促曼克盡快交稿,兩人幾乎完全沒有就劇本創作進行任何深入討論,可見在芬查父子眼中,《大國民》的劇本,由始至終都是曼克的主導創作,他兩父子就是影評人卡爾代表的曼克派忠實信徒,傾向相信曼克助手侯斯曼後來接受訪問提過,奧遜威爾斯連一隻字也沒有寫過的說法。那麼芬查父子的著眼點在於哪裡?從片中不斷出現的閃回片段可見,曼克如何面對當時的加州州長選舉,以及他跟傳媒大亨希斯的交往,才是戲劇焦點。

對於曼克來說,最痛苦的並非身體上的創傷或遇上創作瓶頸,而是如何在政治和人生理念不符的大環境下保持自我。這最大的掙扎,就體現在州長選舉和他跟希斯的交情之上。以選舉戰為例,由於當時荷李活的大片商都支持共和黨的候選人,於是曼克等打工族就被迫按老闆的要求,拍攝詆譭民主黨候選人的偽紀錄片予以打擊,最後這名民主黨人真的落敗,令到曼克和另一位同事深受良心責備,後者更因而自殺。

至於曼克跟希斯,本來風馬牛不相及,政治理念和階級並不相近,但由於希斯跟片商熟絡,而在電影公司工作的曼克,平素口才幽默,也吸引希斯注意,因而經常成為希斯派對的座上客。雖然曼克最後還是未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性格,在希斯面前發作一番,但說到底希斯始終是權傾一時的巨賈,曼克在他眼中,不過就是一個自以為洋洋得意,實際上卻只是扯線木偶的奴才。

芬查父子的故事,講的就是這種人在矛盾環境下的自處問題。不過人力畢竟渺小,即便才華洋溢如曼克,始終也是走不出去,唯一能宣泄一下的,不過就是藉《大國民》的劇本正名堅持,去為自己信奉但卻不為當時身處社會理解的人生理念,舒一口悶氣。

跟以往作品如《七宗罪》、《失蹤罪》等大開大合和簡單易明相比,《曼克》無疑是較為內斂,但編導野心卻不小。只是由於題材問題,影片對觀眾的理解能力要求不低(尤其是不熟悉荷李活歷史或美國昔日政情者,相信很難投入),這部非大眾主流之選,要衝擊奧斯卡不易。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