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卡獵逃》:一個瑪雅獻祭文化為主軸的冒險故事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22年12月14日
阿波卡獵逃 Apocalypto
評分: N/A
年份: 2006
片種: 追逐
導演: Mel Gibson 米路吉遜
演員: Rudy Youngblood 路迪楊布特﹑ Dalia Hernandez 狄莉雅賀蘭迪絲、 Jonathan Brewer 尊尼芬布亞
2006年,梅伯(米路吉遜)在《受難記》之後,再次推出新作,全程瑪雅語拍攝,以瑪雅文明遭到西班牙傳教士迫害前夕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瑪雅獻祭文化為主軸的冒險故事。
期間甚至梅伯還因為製作檔期衝突,推辭了奧斯卡主持的邀請(但仍客串了片頭的主持人登場影片,順勢宣傳預告了自己正在製作《阿波卡獵逃》)
請參考這段2006年奧斯卡主持人介紹影片 https://youtu.be/dfAwXWs0TXQ
當年推出前夕,我只知道這是一部描述瑪雅獻祭文化為主軸的電影,原本抱持的是看歷史故事的角度期待這部片。結果一開始看片頭直到一個小時左右才進入主打的獻祭劇情,而且不到半小時就結束這個橋段。
別誤會,這並不是說我討厭這樣的文本安排,不過很訝異文宣主打的段落只有這麼一點點而已。我想這與早期台灣發行過的世界歷史流水帳漫畫敘述,其中一個對瑪雅文明見解的視角提出的論述導致的期待落差有關。
在那部台灣發行的世界歷史簡述的流水帳漫畫裡,作者定調瑪雅獻祭是由抽籤遴選祭品,作為對太陽的敬意(類似論述其實也可對照到《異形戰場》的假想)。
然而從梅伯的創作角度,獻祭的祭品其實並不是自願的部落人民之中挑選,而是從其他生活條件弱勢的村落進行軍事侵略來俘虜壯丁作為獻祭使用。
而獻祭劇情主軸過後,在「處理」沒使用的祭品的短暫劇情段落後,就開始進入了快節奏的逃命/追殺動作戲,並且扭轉了獵人與獵物的立場。
上映當年,從歷史片的期待變成莫名的看了場類型不斷翻轉的歷史為背景的動作片,本來在當年對本片是有那樣點小失望,畢竟梅伯可是拍出過《勇敢的心(英雄本色)》這種史詩格局的歷史大片。
然而慢慢長大後,我發現自己真的錯怪《阿波卡獵逃》很多年,其實梅伯在拍攝本片的過程裡,就是在做「把歷史文本當成背景,以簡單的故事慢慢引導觀眾投入這個歷史之中」這樣的創作模式。
而片中層層遞進,讓野外農牧狩獵部落,到城市軍事商業聚落的實力差異呈現;再到從戰俘的心態,慢慢發現自己將成為待宰羔羊的祭品;以及僥倖躲過屠殺卻被迫遭到追殺,因而不得不主客反轉的反擊;以及立場對立的雙方面對更高等軍事文明的殊途同歸,都在推演文本的故事裡,充滿了豐富飽滿的歷史背景。
而在逃與反殺的過程裡,故事甚至賦予了主角必須生存的動機(躲過侵略的妻小等待主角救援),以及都市軍人追殺主角的根本理由(不是城市長老的滅口命令,而是為軍隊首領的兒子報仇)。
同時,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裡,甚至也點綴的提及對獻祭文化的批判與質疑,也就是指責統治者為了地位與民心安撫,從而用了宗教獻祭為名的愚民手段罷了。
10多年過去,每每重看,總還是能挖掘出這部電影一些沒有留意過的東西(重點是,全片都是實景拍攝,甚至是特地還原搭景瑪雅金字塔部落),不得不說,梅伯在創作上的遠見確實讓人佩服,到了能淡忘他的歧視言論與酒駕累犯的那些糊塗事的程度。
《阿波卡獵逃》,2006年出品,原文片名《Apocalypto》(希臘文)指的是「發現、揭示」,也有「新的開始」的延伸義。
當然,雖然本片其實是寓教於樂的一部娛樂為本質的噱頭片,儘管本片在歷史文本的考究有做出一定程度的還原。仍然被部分史學者批評,片中過於著墨在梅伯作品的「暴力美學」從而強調的狩獵與軍事對立,忽略了瑪雅文明其實也存在農業化的部分。
不過本片本質上本來就是對獻祭文化做出一定程度的批判質疑(甚至直指為當權者的愚民手段),因此梅伯作品一貫的「主角受難」這個主題,其實只是剛好用到了合適的題材而已。
本片台版曾發行福斯版DVD,收錄講評(沒中字)、刪減片段以及花絮。而藍光部分,台版直到采昌版發行才有中字版本(但無收錄花絮)
北美時間12/8,剛渡過16週年。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