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影路 - 透過羅卡一生探索香港文化及發展

撰文: 編輯部 | 發布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Poster

聲影路 Cinema Strada

資料
發行:Agro Deco Limited
導演:王茵茵
主演:羅卡
級數:I
片長:106分鐘
上映日期:2024年4月27日

故事大綱

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羅卡卡叔以第一身回顧其成長和經歷——兒時最早的記憶來自太平洋戰爭,在兩極分化的冷戰中渡過其青年歲月,又見證香港的變革和繁榮時期。與電影和藝術同行七十年,電影總伴他走過複雜多變的世界,時至今日,面對更多挑戰,使他再次思考該如何判別真假對錯,並探究藝術在現實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卡叔去年獲頒金像獎專業精神獎,這次夥拍新晉導演王茵茵,歷時良久完成此新版本,配合大量珍貴資料圖片和片段,交織成一部關於香港的回憶錄。


透過羅卡一生探索香港文化及發展

《聲影路》是一部往事追憶的紀錄片:羅卡以第一身反省回顧成長,同時記錄與電影同行七十年的歷程,並談及香港由四十年代至今的社會歷史。初剪版於 2023年作私人放映,得各方友好鼓勵,團隊隨後著手製作新版,歷時近九個月,除補拍新片段外,導演王茵茵亦重新剪接,加入大量珍貴資料圖片及影像。

羅卡 1940 年於澳門出生並完成中小學課程,之後來港升學,畢業後進入《中國學生周報》從事文字工作,從此愛上電影,與一群年青同好寫評論、組電影會、拍自主短片,在主流和非主流之間蕩漾。1967年大動亂之後在城市中浮遊迷走,一度傾向極端,參與抗議活動。1971年流浪外國,回港後加入電視台,正值麥理浩新政時期,不久中國也進入開放改革新時期,他參與了本地影視的革新和平民化的視影教育工作,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中晚年特愛探研香港和中國電影歷史,走近傳統文化過着平淡生活。

這部紀錄片概述香港電影評論家羅卡的生平事跡,追溯他成為1960年代一份有影響力的青年報紙的主編,推廣中國電影和文化。故事開始回顧了五十年前冷戰高峰期間,他在冷戰時期的英國殖民統治下長大,當時英殖香港爆發了一場左派暴動,引致社會動盪和極度分化,這些動亂迫使羅卡重新思考處身亂世如何判別真假對錯,本片也表達了他面對社會變動時的道德抉擇。

《聲影路》呈現了羅卡對香港電影和社會發展的看法。透過他的視角檢視了過去並預兆了將來,探索了羅卡個人和大形勢的演變。

Cinema Strada

出品人羅卡的話

2019到2020這兩年間世事多變化,本來在撰寫中的回憶錄不禁停了下來。偶然给王茵茵看過,對電影歷史和文化身份都很敏感的她,認為可以轉化為繪影繪聲的回憶錄,我們一起花數月弄出了劇本,但卡在籌集資金這關,惟動用我少許儲蓄塾支開拍,在茵茵和若干好友幫忙下,拍成並剪出了幾個尚不宜公開的版本。之後曾舉步維艱以致一度停頓了下來。最終還是由我出資、王茵茵再接再勵擔任導演,剪接成《聲影路》如今公開的版本。今次用上我自藏的文件和大量搜集得來的圖片和影片片段,把我的成長經歷和時代變遷、電影發展交織一起。相信是比單看文字有趣又有聲有色得多。至於我走過的路對後來者有無可資參考之處,就有待各位觀後多批評指教了。

導演王茵茵的話

製作一部關於電影遺產和香港/中國政治的紀錄片,源於我身為電影學者和曾作政治分析的背景之結合。看過電影史學家布朗勞在1980年重溫默片歷史的紀錄片集《荷里活》後,我受到啟發,想對八十和九十年代充滿活力卻很快被遺忘的香港影業做些類似的事情。在邁向這更大題目之前,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紀錄片主題:資深電影文化人羅卡,以及他八十之齡的熱愛電影生涯。意外發現他曾是文化圈活躍分子,自然將影片焦點從電影史轉移到探索香港文化及政治發展。透過分享羅卡於冷戰期間在意識形態之爭的世界中遊走的挫折,以及他在上世紀殖民統治下尋找中國人身份的過程,我希望這個電影之旅,能啟發人們對於判斷當今日益陷入困局和兩極化的世界有更多的理解。

關於製作人

導演王茵茵 - 本科畢業於耶魯大學電影研究及政治學,並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完成博士課程。《聲影路》(2023)是她的首部紀錄長片。

出品人羅卡 - 在澳門出生並唸完中小學,來港升學,畢業後進入《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寫評論,和一群年青同好組電影會、拍自主短片。70-80年代在電視台工作,90年代後重回電影文化崗位任職電影節和資料館。退休後常參與紀錄片的製作。

資料提供:Agro Deco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