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香港新晉導演許潔華獨家專訪(Part I)

前言

香港影壇近年女將輩出﹐ 不少年青的女導演紛紛上位﹐ 今次我們請來剛完成劇情長片處女作 的香港女導演許潔華接受訪問﹐ 暢談她拍攝《 霧 》的過程﹐ 以及憑著短片參加康城影展的經歷。 本站十分感謝許導演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專訪﹐ 分享不少電影製作經驗和看法。

  • 以下訪問以廣東話進行。

希望大家喜歡吧!

誰是許潔華?

許潔華出生於香港, 十六歲時移居到美國, 在加大柏克萊畢業。 後赴美國東岸進修﹐ 於哥倫比亞大學電 影系畢業, 獲得碩士學位。

許潔華的畢業電影《 The Missing 》於2005 年入圍康城電影節短片競賽項目﹐ 並在多個國際電影節放映。 她前一 部短片《 A Rainy Day 》也獲得中美國際電影節的金獎, 並在布宜諾思艾利斯舉辦的國際學生電影節上得到最 佳攝影獎。

許剛完成其首部劇情長片《 霧 》, 現正籌備第二部電影《 兩陽》。 她的另一個電影計劃《 隔離》﹐ 則參與了 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的電影計 劃和美國辛丹斯電影節的編劇及導演實驗室。

Kit Hui

動映地帶: 請介紹這部電影的構思由來。

: 我在倫敦居住﹐ 當時看到BBC 2 電視台一齣紀錄片﹐ 關於一個失憶的英國年青人﹐ 在醫院外 徘徊。 整個紀錄片就是說他在失憶後﹐ 如何尋回家人﹑ 在醫院內的經歷﹑ 以及他的朋友如何幫助他恢 復記憶等。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心想若能寫一部戲﹐並把背景改換成香港﹐ 會很有意義。 這就 是影片最初步的構思了。 不過當時並未開始寫稿﹐ 只是想到 這個橋段。
後來我回港﹐ 幫助Alivenotdead.com 的朋友拍攝音樂錄像﹐ 由尹子維監製。 當時我們拍了一個網絡廣告和 兩個音樂錄像。 那時碰到Alivenotdead.com 的Patrick (李伯岳) ﹐ 他問我為什麼不嘗試拍劇情長片? 我當然想拍﹐ 但尋找資金很困難。 可能他們喜歡我的作品﹐ 所以表示可幫助我籌集資金﹐但金額不會很大﹐ 所以要求 一個能夠配合這個規模的資金的橋段。 我當時便想﹐ 失憶男子的故事﹐ 應該可以較低成本處理。 回到 英國後﹐ 便正式開始寫劇本。 當時已確定由尹子維擔任男主角﹐ 由於對他人品性格比較熟悉﹐ 所以寫 作時便把有關的元素放進故事﹐ 寫起來比較容易。

動映地帶: 那是否表示﹐ 資金來源都是由Alivenotdead.com 的朋友幫忙籌集?

: 主要由Patrick 去尋找對我的作品有興趣的投資者﹐ 結果找到Sam Kwok 和Brian Yang 的408 Films ﹐ 以及另外幾位投資者。 他們看過我以往的作品﹐遂一起合資。

動映地帶: 影片製作時間多久?

: 寫稿大概花費4 ﹑ 5 個月﹐ 是我寫得最快的一個劇本。 然後前期籌備用了3 ﹑ 4 個月。 拍攝時 間為一個月﹐ 但實拍18 日。 後期則較花時間﹐ 主要由我自己剪接﹐ 大約一年多。 再到後來的技術問題﹐ 由於是首次拍數碼錄像﹐ 也用上幾個月時間解決。 所以整體來說﹐ 這部電影的製作時間約為兩年。

動映地帶: 你和尹子維已非首次合作﹐ 當初是如何認識? 為什麼決定再度合作?

: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修讀電影碩士期間﹐ 要拍畢業短片作品﹐ 劇情要求演員能說廣東話。 當時在紐約要尋找會演戲兼能說流利廣東話的男演員﹐ 選擇不是很多。 我的監製剛好和尹子維是大學 同學﹐ 他表示和尹素有聯絡﹐ 所以便嘗試問他﹐ 有沒有興趣來紐約拍戲﹐ 並把劇本傳給他看看。 我想 他看過劇本後﹐ 可能覺得好玩﹐ 而且也能來紐約走走﹐ 所以便答應了。 我們的短片頗為成功(編按: 該短 片入圍康城影展的短片競賽項目) ﹐ 大家也合作愉快和融洽﹐ 而且大家都是同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 業﹐ 在外國生活長大﹐ 頗為投契﹐ 所以一直保持聯絡﹐ 成為好朋友。
後來他開設Alivenotdead.com 網站﹐ 邀請我回港幫忙期間﹐ 我們便決定再次合作。 其實他很希望幫助我拍 成第一部劇情長片﹐ 所以很努力地四出推薦這部電影﹐ 也很努力地演好角色。 他除了主演外﹐ 也找了不 少其他朋友幫助我們﹐ 例如劇情需要一間夜店﹐ 他會透過自己的朋友﹐ 協助安排場地。 他是超越了演員 範圍要做的事。

動映地帶: 拍攝上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 很多! 我們拍這部戲時﹐ 我從美個帶來幾位主要的幕後人員﹐ 包括攝影師Eric Lin ﹑ 美術指導Renee Chao 。 我和Eric 合作很多次﹐ 差不多所有的作品﹐ 都由他掌機。 我的美指也是由上一齣短片《 The Missing 》開始 ﹐ 大家 一直都合作愉快。 我坦白告訴他們﹐ 今次的資金很少﹐ 所有的錢都會投放到電影之上。 可幸他們都答允幫忙﹐ 於是我便安排他們從美國飛過來。 Eric 並帶同他的燈工(Gaffer) 和助理攝影師同來。 所以﹐ 連同我在內﹐ 整個團 隊中﹐ 有五人是從美國過來﹐ 和香港的地道人員合作。
拍攝這個電影很多地方都富挑戰性﹐ 其中一個在於兩地工作制度不同﹐ 所以要在兩方面取得平衡﹐ 以求在拍攝 場地運作妥檔﹐ 並不容易。 有時雙方都會有一點點的衝突﹐ 但可幸最後大家都完成了電影。
另外﹐ 我們的監製﹐ 本來也來自美國﹐ 和我們五人一起到香港﹐ 但他在我們來港前的一個半月退出﹐ 導致我必 須要兼任監製﹐ 身負編劇﹑ 導演和監製等多個崗位。 由於聘請人員的資金不多﹐ 所以個人工作量變得很大﹐ 還 要兼顧質素的話﹐ 便有點困難了。

動映地帶: 作為一個多年在外地上學和工作的華人﹐ 以香港回歸十年為故事背景﹐ 講的由是很地道的 港人故事﹐ 編寫劇本時怎樣去理解這些人物和時代?

: 我在外國生活的時間比較多﹐ 但很留意香港的新聞和生活狀態的。 雖然我不是在港居住﹐但有一個好 處﹐ 就是作為一個介乎outsider (外來者) 和insider (土生者) 的人﹐我回港看到的或接觸的事情﹐ 感覺和本地人有點不 同﹐ 會注意到一些微細的變化﹐ 比局中人看得清晰一點﹐ 觸覺也較為敏銳。 例如看到一些事的突出變化﹐ 我會有 疑問﹐ 但在香港生活的人﹐ 每天都經歷一樣的事﹐ 會不以為然﹐ 或者因為轉變在一點一滴中而未察覺。
至於說到融入的問題﹐ 我有一些家人仍在港生活﹐ 尹子維也是長期在港﹐ 所以我會多和他們交談﹐ 了解他們的 生活﹐ 比較今昔變化﹐ 從中慢慢了解。 我不認為導演一定要在當地生活很久才能拍戲﹐ 你看李安也能在不同地方 拍電影。 我認為最重要還是多做研究﹐ 和不同的人溝通。

動映地帶: 比較有趣的是﹐你在香港出生﹐但過去十年多在海外﹐ 而尹子維在外地成長﹐ 但過去十年主要 在香港發展﹐ 兩個人的不同經歷﹐ 會否在創作時擦出什麼火花?

: 劇本先由我編寫﹐ 完成後和尹子維討論。 由於劇情靠他代入角色﹐ 演員的工作就是由他們自己研究﹐ 甚至比導演更深入地了解角色。 在我們的溝通過程中﹐ 他有時會有不同的想法﹐ 例如覺得角色的行徑會怎樣怎樣﹐ 大家再深入地談。 我也會把我的感受告訴他﹐ 雙方都會把一些想法投入進去。

動映地帶: 那有沒有兩人想法差別很大的情況?

: 記得有一場戲拍他和一班朋友在卡啦OK 耍樂﹐ 我本來想他更投入於朋友堆之中﹐ 但他告訴我﹐ 若平常 和這些朋友玩得很投入的話﹐ 到了失憶後的地步﹐ 可能會變得比較收斂﹐ 尤其一班人去玩﹐ 有部分人其實不一定 很熟絡﹐ 而你感到不熟悉一些人時﹐ 會變得更為防範。
另一場是他和原麗淇在餐廳一幕﹐ 交代失憶後的他發現和女方育有一女﹐ 想和她及女兒見面的情況。 拍攝這場戲 時﹐ 我們討論良久﹐ 應怎樣表現他知道自己和眼前人育有女兒﹐ 但在失憶的情況下﹐ 這個人卻顯得非常陌生的心 態。 這樣的場面﹐ 涉及的可能只是很微細的改變﹐ 但他會告訴我﹐ 若在這樣的處境﹐ 香港大部分的男人應會怎樣處理等。

動映地帶: 說到原麗淇﹐ 她的角色好像是地道香港人﹐ 但她的廣東話不是很純正﹐ 為什麼找她扮演這個人物?

: 我之前看過她在西片《 Charlotte Sometimes》的演出﹐ 覺得她演得很好。 後來我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認識她﹐ 認 為她有很獨特的氣質﹐ 人很獨立也頗有主見﹐ 很配合今次這部戲的女主角性格。 我和她談到這個角色時﹐ 認為時 下香港很多人說的都不是很正宗的廣東話﹐ 他們可能來自台灣﹑ 內地﹑ 星馬等﹐ 所以能否說純正廣東話﹐ 不是很大 的問題。 我告訴她可以把角色當成不是在香港土生長大的人﹐ 最重要是把角色劇情帶出﹐ 語言不是重點。 很多女演 員如舒淇﹑ 趙薇﹐ 她們的廣東話也不是很正宗﹐ 很多時候最關鍵是能否演繹出來。
原麗淇的氣質剛柔兼備﹐很富獨立個性﹐ 不是大部分香港女演員擁有﹐ 所以決定起用她。

動映地帶: 那你自己覺得﹐ 香港回歸十年﹐ 社會人心變化中﹐ 最讓你觸動的是什麼?

: 最大感覺是香港人變得apolitical (不關心政治) ﹐ 沒有很多的政治意識﹐ 我指我認識的很大部分的人。 他們 往往很想關心﹐ 但又覺得關心也沒有用。 或者有些人以前不關心﹐ 現在便變得更不關心了。 即使有些人關心政治﹐ 在中國經濟愈益強大的情況下﹐ 很多人都要回內地工作﹐ 為著飯碗﹐ 不會說出不滿。 我在2007 年回港時﹐ 碰巧在夏 天﹐ 也有參加遊行﹐ 但和我移民前參加遊行的人數相比﹐ 已大不如前﹐ 只有兩﹑ 三條街的人﹐ 所以我覺得現在情況 就是﹐ 想講的未必敢講﹐ 或者認為多說也沒有作用。
香港已是一個超發展的城市﹐ 但沒有投票權﹐ 可是大部分人卻覺得沒有什麼所謂的樣子。 這和我以往在學時相比﹐ 當時雖然很有限﹐ 但比較活躍。 我不相信這是因為政府做得太好﹐ 所以沒有人投訴﹐ 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以前他們 還有一點關心政治﹐ 現在都變成北上賺錢為主。

動映地帶: 影片節奏較慢﹐ 鏡頭和美學風格讓人想起中國第六代和台灣新電影﹐ 可否談一下背後的設計考量。

: 整個美學大前提是比較自然和寫實化﹐ 和一般港產類型片或風格很濃烈的電影非常不同。 因為我實在太 喜愛侯孝賢﹑ 小津安二郎和蔡明亮等導演的電影﹐ 作為觀眾﹐ 我需要的是參與去了解多些一部電影﹐讓我思考﹐ 而 不是看完就算﹐ 所以我較偏好節奏慢﹑ 能夠讓觀眾意會感覺的電影﹐ 而不是由導演直接說明﹐ 這個故事在說什麼。 我不是很注重劇情的導演﹐ 反而比較著重當中的感覺。 我希望這部電影給予觀眾的感覺﹐ 是當一個人失憶後﹐ 究竟 他們的感覺會是怎樣﹐ 例如陌生﹑ 迷茫﹑ 無奈﹑ 頹廢等。
當時和攝影師說明電影的風格會是比較寫實和自然後﹐ 大家看了不少電影作參考和研究﹐ 然後一起設計。 戲中長鏡頭 較多﹐ 鏡頭數目少﹐ 要捕捉所有的東西的話﹐ 很多的設計依賴和演員的互動。 另外﹐ 美指也會參與。 最開心的日子﹐ 就是我和攝影師及美指三人﹐ 在家一起研究拍攝。 由於我們住的地方正是片中的主場景﹐ 所以也會拿攝影機出來試拍﹐ 看看鏡頭角度﹐演員走位及道具位置等。

動映地帶: 這部片的發行情況如何? 會否尋求公映?

: 現在才剛開始參加電影節﹐ 4月去新加坡﹐ 6 月去北京﹐ 7 月去紐約。 現在只知道有些歐美片商表達 對電影的興趣﹐ 但目前來說﹐ 還在傾談階段﹐ 很多東西未落實。 現在可先看看新加坡放映的反應﹐了解亞洲方面的興趣。
我不知道香港方面會否接受這部電影﹐ 始終這不是很香港味的電影。 若市場不接受﹐ 也沒有什麼辦法。

動映地帶: 的確在香港搞獨立製作的低成本電影﹐ 並不容易。

: 對﹐ 在香港要做比較小型且不太商業的電影﹐ 只能做投資很細很細的﹐ 因為這樣才能擺脫公司制度。 其實美 國的情況也如是﹐ 數百萬元的電影已消失﹐ 倖存的不是大片就是很低成本。 但美國比較好的﹐ 是很多演員都會幫忙﹐ 而且還有一些平台如辛丹斯影展﹐ 嘗試推動和支持低成本的電影﹐ 所以他們仍能繼續下去﹐ 但香港的情況不同﹐ 雖有 如影意志等團體支持﹐ 但單靠他們並不足夠。 他們雖然有心﹐ 但看來掙扎不少﹐ 不過詳情便不清楚了。

Kit Hui

訪問的Part II ﹐ 內容包括許潔華導演參展康城的經歷及未來動向, 請按這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