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香港新晉導演許潔華獨家專訪(Part II)

走入電影圈

動映地帶: 可否簡介個人背景? 當初為何決定讀電影﹐及投身拍電影的行業?

: 在香港長大時﹐ 我看的電影不外乎是成龍﹑ 洪金寶﹑ 《 五福星》﹑ 《 英雄本色》等﹐ 都是很 男性化的電影。 小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能拍電影﹐ 也不知道是一個可以從事的行業。 移民來美後﹐ 在加 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選修了Loni Ding 教授的課堂﹐ 覺得很有意思。 她是很好的導師。 另外﹐ 我也看了女導 演Trinh T. Minh-ha 的電影﹐ 讓我大開眼界﹐知道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 記得當時大概是《 重慶森林》 上畫﹐ 我很驚訝香港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完全和我小時候熟悉的港產片不同﹐ 心想香港人原來可以拍 到這種東西﹐ 所以才開始考慮拍電影。 不久後我在三藩市的Film Arts Foundation 協會修讀一個16米厘攝影機 的課程﹐ 完成後終認定自己需要繼續進修電影。
不過說到真正摸清自己想拍什麼種類的電影﹐ 其實是在看完侯孝賢的電影後才開始。 我看完《 悲情城市》 後﹐ 深深感受到這就是我想拍的電影。
我在Film Arts Foundation 唸了兩個課程後﹐ 他們提供一個數千元的獎學金﹐ 讓我拍攝一部短片。 這部在三藩 市拍攝的8 分鐘短片﹐ 是我和攝影師Eric Lin 首度合作。 拍完後﹐ 感覺很美妙。
當時三藩市的電影圈子始終是以紀錄片為主﹐ 對於劇情片的支持不是很多﹐ 所以便決定去紐約﹐ 曾先後 替一些製作公司和監製當實習。 數年後﹐ 我發覺自己不是太喜愛當監製和商業範疇的工作﹐ 最愛的始終 是編劇和導演﹐ 所以便報考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 結果兩間學校都取錄 ﹐ 我決定入讀哥大﹐ 一唸便 是三年﹐ 畢業作品正是《 The Missing 》。

動映地帶: 你的多部短片都曾入圍世界各大影展﹐ 剛才提到的《 The Missing 》更入選康城影展? 可否分 享是如何打入康城? 在電影節的迴響怎樣?

: 填妥參賽表格囉。 每個電影學生都是一樣的﹐ 拍完電影後﹐ 第一個想到的影展﹐ 不是康城﹐ 便 是辛丹斯﹑ 柏林等。 康城影展包括不同的部門﹐ 其中一個主要為電影學生而設。 我當時看到他們的網站﹐ 其實也感到有點混亂﹐ 不太明白為什麼幾個項目都包括短片。 不過既然短片競賽不設報名費﹐ 所以我便 把影片都投到兩個部門去。 記得學生項目那一邊拒絕了我。 我們這些學生﹐ 投片去康城﹐ 大概都預計99.9% 不會入圍﹐ 所以我收到消息﹐ 也沒有什麼所謂﹐ 並打算繼續投片到其他影展。 不過就在那個時候﹐ 某天回 家突然聽到一個電話留言﹐ 原來是主競賽項目的單位打電話來道賀﹐ 表示很喜愛我的電影﹐ 所以入圍了。 當時剛巧4 月初﹐ 我還以為是愚人節的電話惡作劇。 同日我也收到了電郵通知﹐ 才知道是事實。 不過我也沒 有公布消息﹐ 只和監製和家人分享﹐ 一直等到正式公布後﹐ 看到自己的名字﹐ 才告訴別人。
我也不清楚為什麼﹐ 我當時還在唸書﹐ 也不認識什麼人﹐ 這是很突然的。 電影節是很主觀的﹐ 很看負責人 和選片者的心情。 很多電影可能比《 The Missing 》好﹐ 但沒有入圍。 電影節就是這樣未可預料。
在康城的經驗很好﹐ 大會很照顧導演﹐ 無論學生導演或正式競賽片的大導演﹐ 他們照顧你的程度﹐ 都是差 不多的。 我記得那時候的放映廳大概2,000 個座位﹐ 全部滿座﹐ 反應不錯﹐ 一些評論也很正面﹐ 所以我很開 心﹐ 覺得辛勞沒有白費。
《 The Missing 》的成功替我打開很多大門﹐ 不少人也問我有沒有長片的劇本可拍。 由當時開始﹐ 我專注編寫 長片劇本。 在2006 年﹐ 我再度去康城﹐ 參加他們的編劇計劃﹐ 在巴黎暫居六個月編寫劇本﹐ 後來劇本也參 加了香港的HAF 和辛丹斯的編劇工作坊。《 The Missing 》後的兩年﹐ 都是忙著籌備資金拍這部長片。 不過該片 有一些surreal 的元素﹐ 必須用上一點電腦特技﹐ 資金需要比《 霧 》多﹐ 而且題材不太商業﹐ 尋找投資著實不 容易。 剛巧回港後﹐ 獲得機會拍《 霧 》﹐ 所以先完成了。
現在要拍不是太商業化的藝術電影﹐ 是愈來愈難。 我認識的一些法國導演﹐ 也有相似的體會。

動映地帶: 你最喜歡和影響你最多的電影/ 電影人?

: 在我心目中﹐ 侯孝賢的《 悲情城市》﹐ 肯定在名單的首三位﹑ 小津安二郎的《 東京物語》﹐ 也是坐 亞望冠。 當時看《 悲情城市》﹐作為華人觀眾﹐ 完全沒有想到電影能夠去到這樣的程度﹐ 他的拍攝手法也是 我從未接觸過的﹐ 對我影響很大。 我會想﹐ 為什麼一場戲鏡頭不動﹐ 卻能吸引我很專注地看﹐ 也驚訝地發 覺﹐ 為什麼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一點都不沉悶﹐ 反覺時間過得很快。 能夠透過這樣遠的鏡頭去撼動人心﹐ 是非常難得。 另外﹐ 我也很喜愛歷史和政治性的電影﹐ 所以對影片題材很感興趣。 我看過這部電影超過50 次﹐ 記得某年我每個星期的周末﹐ 都會拿該片的錄影帶來放。
至於《 東京物語》的優點﹐ 是一個很簡單的題材﹐ 關於家庭的﹐ 卻能拍得很深入和真實。 我也看過這部電影 超過50 次。 每次有影展或回顧展放映﹐ 我也會跑去看﹐ 所以在大銀幕上﹐ 至少也看過8 次。
另外我也喜歡比利時的戴丹兄弟﹐ 他們拍過《 The Promise 》﹑《 The Child 》和《 The Sun 》等片﹐ 劇本很真摯﹐ 拍攝 手法也好。 其他如米高漢尼卡的《 Hidden 》﹑《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 》和早期的作品等。 我也喜愛日 本的是枝裕和﹐ 最愛是他第一部作品《 幻之光》。 他也是看過侯孝賢的電影後受到啟發﹐ 因而拍成該片。 還有 法國很多導演我也喜歡﹐ 好像比較老的新浪潮一輩﹐ 以及新一代的﹐ 我現在看的電影﹐ 都是法國的較多。
我覺得做電影不一定需要很花巧的技術﹑ 剪接或音樂﹐ 很簡單的東西﹐ 如處理得當﹐ 能夠更為感動人。

Kit Hui

獨立電影之路

動映地帶: 你目前都以獨立電影為主。 對於本地獨立製作的前景﹐ 有什麼看法? 會否覺得機會不多?

: 除非香港電影人不把拍電影當為成名的踏腳石﹐ 而是真正視獨立電影為喜好去做的話﹐ 我覺得可 以接受。 我覺得香港最缺少的不是導演﹐ 很多人都想拍戲﹐ 或者有題材去拍﹐ 但渠道和支持不足。 如果要 推廣電影﹐ 不管是否獨立﹐ 必定要有片商配合和其他環節的支持。 如果沒有片商買片﹐ 即使有過萬人去拍﹐ 他們的電影都不會有人知曉﹐ 也不會找到第二個機會再拍。 所以﹐ 發行商是必須的﹐ 其他組織如美國的辛 丹斯的支援﹐ 也很重要。 當然﹐ 政府也要支持。 以法國為例﹐ 為什麼很多人能拍電影? 正是因為完成後﹐ 必 定能夠找到發放的渠道﹐ 不論是電視或藝術展等。 拍片後沒有管道發放﹐ 是不可能成功的。 法國的成功﹐ 在於他們擁有很好的發行商和銷售網。 回到亞洲﹐ 十年前韓國新浪潮也很成功。 這不代表他們的導演突然 變得很厲害﹐ 只是他們的政府意識到必須幹點事﹐ 發行商必須幫忙推廣。 當推廣愈多﹐ 需求也會增加﹐ 電影 人才有更多機會拍戲。
所以香港不是缺少有意或有心的電影工作者﹐ 而是缺少在商業上能夠支持﹐ 替他們推片的人。 我認為現在的 香港﹐ 比較少這樣的資源。 像影意志這些也是好的資源﹐ 但不足夠。 我們需要多一點這樣的管道。

動映地帶: 那你認為提升觀眾對獨立電影的認識和興趣是否重要?

: 舉剛才韓國新浪潮的例子﹐ 是否表示韓人在千禧年期間﹐ 都突然愛上藝術或獨立電影? 這其實是一 些商業的團體﹑ 政府等培養了一個氛圍和製造聲音﹐ 讓大家覺得這些土產片是一種潮流和受歡迎的東西。 只 有他們做到這樣﹐ 才能引導觀眾產生討論的氣氛﹐ 然後才會去看。
香港人為什麼只看商業片? 就是因為他們沒意識到藝術或非主流電影的存在。 這些電影不在戲院放映﹐ 也不 獲院商支持﹐ 頂多上兩﹑ 三天便落畫﹐ 而電視也不會追捧﹐ 影碟也不行﹐ 整個制度建立不起來。 沒有完善的 發行﹐ 所有工作都會停下來。 近年經濟低迷﹐ 世界各地很多發行商都倒閉﹐ 電影製作數量也隨之下降。 這正 是因為發行減少。
我們看法國﹑ 韓國的成功﹐ 正如前述﹐ 在於他們發行的聰明和厲害﹐ 相對來說﹐ 在香港你不會看到非商業電 影的廣告在巴士或其他媒介﹐ 但在法國﹐ 你會看到一些電影長期在上畫﹐ 這時你可能會想﹐ 這部電影應該會 不錯吧﹐ 於是便去看看。 他們的發行鞏固勢力後﹐ 所有的東西就在那裡開始蔓延。

動映地帶: 會否考慮拍攝比較以主流觀眾為目標的商業片?

: 下一部應該不會﹐ 但不知道再下一部會不會。 其實我開拍電影前﹐ 不會認定這是不商業的﹐ 或者 決定要拍商業。 在起初寫稿或拍攝時﹐ 都是根據個人性格去創造﹐ 自然地便變成節奏較慢或對白較少。 我 不是特別去強逼自己去做非主流的電影﹐ 只不過按著流程發展﹐ 電影出來變成這樣。

動映地帶: 未來有沒有其他的拍攝計劃?

: 有的﹐ 現在籌備一部關於日本遺孤的華語片﹐ 要做很多資料蒐集。 這個計劃曾入圍去年釜山電影 節的PPP (Pusan Promotion Plan) ﹐ 現在則剛完成幾個初稿﹐ 還要繼續修改。 看看今年情況如何﹐ 應會繼續去不同 地方推廣。 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很特別﹐ 但暫時不能透露太多﹐ 希望能籌到資金開拍。

動映地帶: 你正在籌備的另一部長片《 隔離》﹐現況如何? 聽說這個電影曾參加不少中外的融資 和劇本 創作計劃活動。

: 現在較少跟進﹐ 停留在等待別人聯絡的階段。 目前我先要專注《 霧 》的影展放映和後期宣傳工作﹐ 以及上述的日本遺孤電影。

動映地帶: 謝謝你接受我們的訪問。

: 謝謝。

總結
總括來說, 是次訪問的進行十分成功。我們想再次多謝許潔華導演能抽出寶 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獨家專訪, 不厭其煩地詳盡解答了我們所有的問題﹐分享 了很多心得和感想。 在此預祝許潔華導演的《 霧 》 能夠在各地影展獲得理想 成績﹐ 新片能盡快開拍。

謝謝!
文/ 採訪/ 攝影﹕ Kantorates
04/2010

請按這里 回Part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