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 參與者與角色取得不容易的平衡

撰文: 郭家競 | 發布日期: 2019年07月25日
Our Youth in Taiwan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評分: 8/10
年份: 2019
片種: 紀錄
導演: 傅榆
主演: 陳為廷、蔡博藝

柳心成蔭的編排中華複雜化的政治線,化縮時代中間角色心裡以此反叩首主題,作者悠遊觀察者、參與者與角色取得不容易的平衡。

傅榆在這次金馬紀錄片意外成了明星,我在作品裡看見的她我想他連入圍都沒設想到,這種順勢發展與接受變化的個性,成功扭轉文本與命運。 「作者與作品的距離」申論紀錄片的樣貌,出生於新聞片的雛形『客觀』是創做所需要考慮的。傅的底氣很知道進退,三位一體的她在面對太陽花學運的參與者及觀察者立場分明,當觀察者時她洞悉兩位主角的環境、生長且不介入。ㄧ是陳為廷的生活(娃娃堆)作者中立的對話,不添意見只是陪伴式的溫柔視角敘事/蔡博藝面對他的身份充斥在各種社運,未偏移攝影機的紀錄蔡的情緒脈動,更能見證適當他進了立院開會,更塑造他旁觀的全然;參與者時她陪伴陳為廷蔡博藝到中國,依然把持紀錄本分寫成一場遊記,此時的她仍見該她位置取得的力道。

傅最後也成了主角,意識到他的計畫偏離軌道發現自己的無能,他加入了『被解決』者,也因此才能牽動三方成長的恆溫。 「細微的觀察者」不難發現當傅在做個旁觀視角時,他的鏡頭是有意識的。非空洞敘事而是加入她在作為參與的潛意識。當陳為廷被爆性侵案時,自首偷摸胸時看板也在對話,那揮手成了魔手/當蔡博藝被父母當面責備,局外人選擇烏龜,烏龜一吐ㄧ吸但卻從無縮頭,主旨與個性出來了。更不用提,蔡博藝的貓籠阻擋貓調皮時的片段,若不是角色自身說法儼然也是一個細膩的呈現,最後我最喜歡的,是最後彼此昇華後(傅發現自己的無力與陳為廷隊自己初衷懷疑,最後可以與政治元首換位思考時)畫面從學運指導頭像一直到國家元首們的蒙太奇,有趣的提高了深度。

「真實的轉渡」在拍紀錄片時,所有人希望的客觀真實是貨真價實嗎?就因為傅的天真,讓『真實』變成『誠實』。起初,傅榆自爆畫面素材不是他的;過程她對作品方向迷失的自白 ;意識自己也須被解決時刻加上她對走向的態度我認為也是一種思考的進化與得獎原因。不偏離比重,舉重若輕。

傅把兩岸三地對自由的反省與政治給人的交混搭,作品說出時代青年『戀物式的追求』、說出人性疏漏抑或國籍障礙生命的書寫,最後,聰明的反觀自己,她說『我也是台灣人』感動之餘,缺陷鋪在時間掌控不當,從硬性(革命與國家認同)轉到軟性(脫下偶像的自我面對與失落)區塊大,在基本交代各自方向後卻塞了短時間的預備,也真有些情緒氾濫。

這本關乎台灣近代史的作品,有人物的驅力有從放大鏡跳耀與自侃的生命力,精準與否不在重要,因為他有了一個時空區間的記憶必要。

文: 郭家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