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情節改動後造成兩頭不到岸的無奈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1月12日
奪冠 Leap
評分: 6/10
年份: 2020
片種: 劇情
導演: 陳可辛
主演: 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國家隊
陳可辛的《奪冠》自拍成至公映,可謂一波三折。首先是因為影片內容引起部分人士不滿而被迫改名,以及在對白和情節上作出不少更動。然後受新冠疫情影響,令到原來的新年檔期延後,直至九月才首映。雖然影片在內地反應不錯,但顯然地一而再的更動造成的傷害,是遠比預期中大。
影片原名《中國女排》,顧名思義就是講中國女子排球國家隊的奮鬥史。故事大概分為三個段落,首先講八十年代初中國女排初次崛起,在教練袁偉民(吳剛)的領導下,郎平(白浪)等一班球員奮鬥成長,終於在世界賽嬴得殊榮,成就一代霸業。第二段則跳到2008年北京奧運,郎平(鞏俐)成為美國隊的教練,在比賽中擊敗中國隊,自此中國隊陷入低谷。第三段則聚焦在當代,由朱婷和惠若琪等新一代帶領的中國女排,在新任教練郎平的指導下脫胎換骨,終於在2016年奧運奪冠...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都覺得這是郎平的傳記故事。畢竟在三段劇情中,郎平都是焦點人物,在八十年代她是女排的絕對主力;在京奧她帶領美國隊擊敗中國隊,受到千夫所指;然後在2016年她終於完成救贖,成功帶隊中國女排嬴得奧運冠軍。從現在影片的結構看來,與其說這是講中國女排的經歷,表面看起來的確更像是以郎平為主,但作為一部傳記,觀眾可能又會覺得,影片對於郎平的描寫,其實並不太深刻。
以三段結構來說,有關郎平的故事,刻劃最細緻自然是第一段,即由郎平親女兒白浪主演的部分。這一段戲頗為生動地把郎平年輕時的奮鬥過程敘述,角色性格突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對來說,京奧一段的郎平則頗為模糊,除了跟助教(即被抹去名字的陳忠和)的重逢外,編導並無太深刻地描述她的內心世界,包括她帶領異國球隊倒戈相向,所面對的掙扎和矛盾。然而去到第三段,郎平卻一下子變成陪襯。這段戲表面看雖以郎平為主,實際上篇幅都花在現役女排隊員身上,每一名球員的背後故事都有鉅細無遺的交代,反而有關郎平的故事寫得最少,尤其是她在中美兩國的往返,以至女兒在美出生成長等的經歷,都沒有多講。
所以說,影片的拍攝初衷,應該並非以郎平立傳為主,陳可辛的原意,是歌頌中國女排的團隊文化。然而比較可惜地,年初鬧出的風波,看來的確嚴重打亂了拍攝原意,讓整部電影的主題變得異乎尷尬地游移不定。據內地媒體所言,這場風波的始作俑者,是前女排教練陳忠和,他嫌棄影片為他設計的形象不真實,由彭昱暢和黃渤扮演其人如丑角,戲份也如大配角,並未能反映他對女排的貢獻,因而向官方施壓,最後電影公司就範,不但把片名更改,更把第一、二段戲的對白大改,除郎平外刪去所有中國女排職球員的名字,因此第一、二代女排的隊員全部變成無名無姓,教練袁偉民和陳忠和也成為無名氏。
究竟事情原委是否如此,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從現在的結果看來,這樣大筆一改,影片便很難再以歌頌中國女排為主題了,因為片中第一、二代女排上下連名字也沒有,何來歌頌可言?另一方面,經過改動後,第一、二段唯一有名有姓者,只有郎平一人,因而便令人產生《郎平傳》的錯覺,但正如上述,以傳記標準來說,影片對郎平的描述毫不全面,是完全不合格的,所以最後影片就只能成為一個尷尬的四不像。
如果陳忠和的風波真不能解決,其實陳可辛大可考慮把電影的結構大改,將第一、二段完全刪去,改為只拍當代。畢竟當代部分全部球員都能以實名出現,而且幾乎都由球員本人扮演(據說只有一人因懷孕另找代演),應該可以加長發展,獨立成章。或許白浪演繹母親的年輕角色實在太出色,令陳可辛未能忍痛放棄,也或許新一代女排已拍的戲份,不足以延長成兩個小時的戲,但從現在的成品看來,如果劇情能改為以當代女排為主,中間穿插小量昔日往事,應更能維持編導的拍攝原意,比起現在的兩頭不到岸好。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