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全片幾乎沒有一個角色富血肉感和獨特個性的國家宣傳大戲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10月09日
中國醫生 Chinese Doctors
評分: 4/10
年份: 2021
片種: 劇情
導演: 劉偉強
主演: 張涵予、袁泉、 朱亞文、 李晨、 易烊千璽、 歐豪、 周也、 馮文娟
近來中國影壇有不少為國家宣傳的電影推出,一方面是所謂的黨教國防片,例如《1921》、《革命者》等,另外也有軟性宣揚國威和國家實力的影片,好像《我和我的父輩》及今次要講的《中國醫生》。劉偉強的2019年作品《中國機長》票房理想,有關方面看來覺得這種以表揚專業人員為主題的電影,甚有宣傳價值,於是今年再接再厲,拍成《中國醫生》一片,跟上次相比,影片在劇情設計上明顯有改善,但礙於其為國宣傳的功能性局限,還是未能滿足一部商業劇情片的基本要求。
《中國機長》以2018年四川一宗民航機的飛行事故為原型改編,由於事件經過比較簡單,要拉長拍成兩小時的電影,未免強人所難,因此影片在大概只到一半多一點的片長,便把發生事故的重頭戲演完,接下去近大半個小時的時間,都演成針對救人英雄和國家的歌功頌德,感覺頗為肉麻。相對來說,《中國醫生》以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武漢某醫院前線醫護人員的工作為焦點,透過群像紀錄把醫生和護士的無私奉獻娓娓道來,由於人物眾多,足夠支撐兩個多小時的片長,因而避過了如上次一樣的劇情結構失衡。
然而即便有武漢醫院的真人真事作為藍本改編拍攝,影片還是未能達到同類劇情片的最低標準,即提供一條真正具可觀性的劇情主線為觀眾追看。不過正如上述,這應該不能怪劉偉強或他的編劇團隊,畢竟這類型電影本來就背負著不單純是娛樂大眾的重要政宣任務,所以很難對劇本有太實事求是的要求。但在多重局限下,編導是否必然就會落得束手無策的局面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以去年的《我和我的故鄉》為例,儘管同是為國宣傳,但至少幾個短篇都拍出別緻的娛樂效果,而且主角人物都生動活潑,富血肉感和個性,相比之下,《中國醫生》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全片幾乎沒有一個角色有人味,令人覺得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感受也富感性,實實在在的一個人。
片中人物雖多,但多屬功能性角色,例如出場的醫生都像是紙板人一樣的倒模,除了經常發脾氣的朱亞文、以及表面上是女主角,但除了特寫鏡頭較多之外卻毫無存在感的袁泉,其他的是完全沒能讓人區分誰是誰。飾演院長的張涵予,去掉刻意設計的口音便沒能看出什麼個性特質,每次遇到困難只見他頭一個站出來高喊一些口號,聲稱要把事情弄好,然後危機便逐漸解除,當中完全看不到人物的成長或人性的複雜,院長一角的存在,就像是《革命者》的李大釗一樣,只是作為一句宣傳口號機器,把所謂感動人心的訊息直白輸出。幾位戲份較多的病人,好像歐豪夫婦,也沒看到多少個性,由於戲份太少而淪為過場角色。
劉偉強在拍攝上的最大貢獻,除了繼續交出亮眼的鏡頭和畫面經營,相信就是自《中國機長》建立起對主題行業的專業性的展示,例如《中國機長》初段便花費不少篇幅,把飛機起飛前的準備和檢查鉅細無遺呈現,今次也是一樣,片中醫生救人的種種手法和醫療程序,相信都是經過詳細的資料蒐集和研究,在這方面來說,編導的表現是非常出色,不論鏡頭表達、特效和剪接等,都遠勝同類影視製作,也是影片少數具看頭的地方。
新冠疫情爆發後,已有多部相關紀錄片公映,不過說到稍有規模的劇情片,相信《中國醫生》應是第一部,所以影片在票房取得理想成績(但差《中國機長》一截),並不讓人奇怪。未知繼機長和醫生後,下一個獲得致敬的行業會是什麼?觀乎近年社情和觀眾口味,警察、消防員、太空人、運動員等,看來都是不錯的取材。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