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約死後》:馬浚偉自編自導自演的私人往事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12月12日
Till We Meet Again

生前約死後 Till We Meet Again

評分: 6/10
年份: 2019
片種: 劇情
導演: 馬浚偉
主演: 馬浚偉 、顧美華 、余香凝 、黃定謙 、 李英濤 、黃釗

歌手出身的香港藝人馬浚偉,過去二十多年來在電視台拍劇為主,適逢年前跨界發展,將自身經歷改編成舞台劇《生前約死後》受到好評,其後更一股作氣把同一製作拍成電影版。礙於導演經驗生澀,電影版的成績未算理想,但勝在感情真摯,總算讓人看得動容。

影片故事改編自同名舞台劇,也是自編自導自演的馬浚偉,過去十多年的真人經歷。劇情講述少年阿偉(馬浚偉)的母親(顧美華)早年患上癌症後康復,一家生活本來幸福愉快,然而在阿偉踏入社會工作後,母親癌症復發,阿偉力勸母親做手術延命,無奈母親手術後因併發症去世,因而令他深感自責,患上嚴重的抑鬱症。阿偉的醫生(余香凝)積極為他治療,但其病情卻反反複複,始終未能痊癒...

新導演拍自身經歷,往往表現較佳。馬浚偉把私人往事搬上大銀幕,儘管戲劇性並不特別濃烈,但憑著富血肉的真情實感,還是挺能打動觀眾。全片主要描寫男主角對母親的懷念和不捨,以及他遭遇精神病煎熬的痛苦,當中以後者的表現較立體生動。作為患上這類型精神病的康復者,馬浚偉頗為細緻地把自己以往的發病情況,透過豐富的影像和電影語言技巧呈現。雖說這些所謂的影像技巧都不算新穎,部分靈感可能來自一些驚慄電影,但在這名病患過來人的全情投入演繹下,還是頗為讓人信服。而作為一名前精神病患,馬敢於直視自己的過去並跟觀眾分享,也是勇敢和值得敬佩的表現。

相對來說,片中母子情的展示就來得比較平淡和單調。片中許多文戲的經營,例如一家人吃飯,或者是醫院病床上的閒話家常,都充滿電視味。或許馬浚偉多年來始終以拍劇為主,他的戲劇製作知識也主要來自演出電視劇的經驗,所以手法上還是偏電視劇口味發展。不過說起來,影片故事改編自舞台劇,而舞台表演主要還是靠演員和對白帶動,因此與其說這些文戲看起來像電視劇,其實可能是更有舞台劇的況味。

可能因為編導也自覺影片劇情比較沉實,所以銳意在剪接上下工夫,劇情不時在現實、過去、主角的內在感受、發病等不同時空閃回穿梭,企圖藉此增強戲劇效果。然而有時太複雜反而不及簡單直接討好,加上編導本身電影製作經驗稚嫩,整體來說,看來並未能達到編導預計的成效。

馬浚偉自編自導自演,當然特別努力,他在片中幾乎大部分時間都病發到七情上面,或者是面對母親時涕淚交流。我不知道他當年患病時是否如戲中嚴重,對於他的精神病演繹不敢妄加批評,只是面對母親的幾場重要戲碼,尤其是最後的天台戲,就覺得稍為用力過度了一點,看來其演繹方式應是承襲自之前的舞台劇。相對來說,顧美華的輕描淡寫,似是更為耐看。

香港影壇描寫精神病的驚慄片不少,寫實劇情片則不算太多,記憶所及,最近一部表現較好的應是幾年前的《一念無明》,不過該片講的較多是康復者的問題,跟《生前約死後》的發病中個案不同。不論如何,香港人面對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電影界能夠多一些探討這種社會問題,以引起大眾關注,未嘗不是好事。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