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篇-3

撰文: 袁廸旗 | 發布日期: 2015年11月28日

製作篇(3)

今次繼續談及編劇。眾所周知,在香港從事文字工作的,大部份收入少,電影編劇如是。

先不說像金像獎級的編劇,一般香港編劇收入少且在行內不被尊重,加上拖欠稿費問題嚴重、工作機會不多,所以,在香港擔任 全職編劇是不容易的事,不少編劇、特別是年青編劇,處於半失業的狀態,往往需要擔任其他兼職來維持生計。

至於內地,編劇在行內不被尊重和拖欠稿費問題也常出現,不過內地有較多工作機會,加上影視行業較香港發達,因而不同編劇 崗位如編劇助理、「槍手」都不乏空缺,情況較香港為佳。

相比香港一線編劇,內地的著名編劇稿費驚人,當然這只佔極少數。以上原因,都令本港編劇都願意北上發展,創作以內地背景 為主的電影。

但是,在整個電影製作過程中,劇本往往最需要本土化,用內地用語,即接地氣,因為對白、故事、甚至人物姓名都充滿地域成份, 例如香港劇本對白會以粵語口話寫作,與內地普通話對白不同,而且內地不同地區的說話方式、口音、方言都有所差異,所以寫內 地的劇本並不是把對白寫成書面語般簡單,即使香港編劇寫本地故事,也不是每一個編劇都能把粵語對白寫的精準,更何況其他 語言!因此,香港編劇在內地寫劇本,會有「先天不足」的情況。

本港機會少,但到內地有創作上的文化差異,香港編劇何去何從呢?編劇在本地生活得不到保障,在內地功力大減,對本港電影 業發展是不利的,當局要好好構思解決方案了。

文: 袁廸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