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黑道電影雜談
撰文: 胡目 | 發布日期: 2005年11月01日

黑道電影的復興
香港近年以黑社會為題材的電影,大體來說都算頗成功的。如果說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是以 笑片或輕鬆喜劇為主,那麼說現在是以黑道電影為主,似乎又太過言之尚早。不過,留心黑 道電影的發展,其中有幾點是相當有趣的,譬如﹕總有影帝參演,或因為參演而成為影帝、 往往是「大卡士」製作,尤其在演員陣容方面更是星光熠熠,對觀眾產生更大號召力。黑道 電影經過一陣沈寂後,由《無間道》再掀熱潮。這幾年來港產的黑道電影較為注目的主要有 《無間道》三部曲、《江湖》、《旺角黑夜》、《阿嫂》以及剛上畫的《黑社會》共七部。 如果這不是誇大其辭的話,黑道電影成為了導演以及演員磨練自己、表現自己、尋求認同和 肯定的最佳舞台。
黑道電影的復興與商業因素不無關係,誠然電影作為創作事業,是一門藝術。但與此同時, 製作電影往往受到商業上的種種考慮所左右。某一類的片種大收旺場,因而引發同類型電影 相繼開拍上映並不足為怪。比如說好幾年前《午夜凶鈴》的成功,造就了大量以驚慄為題的 港產電影。又正如《無間道》的賣座,促使《無間道前傳》及《無間道三之終極無間》火速 上畫。黑道電影也不例外。或許我們會擔心這種「連鎖效應」會削弱電影的原創性,甚至會 令電影走向「格式化」的死胡同。事實上,如果追隨是盲目的,很難想像會得出甚麼好結果。 如果不是盲目的,那我們應該明白,迎合市場口味並不是錯,尤其是製作電影往往是一項龐 大投資,確保一定的票房保證完全合理。因此,問題的關鍵反而在於能否做到推陳出新、突 破過往成功例子的框框。

黑道電影的手法和嘗試
基於這個立論之上,黑道電影幹得委實不錯。無論在形式上或題材上,都能呈現多樣化、以及層次 深化的樣子。縱然大家都在講述關於黑社會的故事,《無間道》系列著重在黑道與白道之間的角力 以及個人身份角色的矛盾。不難察覺《無間道》系列在黑道電影中是較中性的,因為除了黑社會外, 它同樣地講述一個關於香港警察的故事。如果說在黑道白道的分述上,《無間道》是持平的,那麼 《無間道前傳》則趨向以黑道為主。到了《終極無間》,可以說黑社會的色彩經已變得薄弱,甚至 近乎一個關於警隊內部的故事。《江湖》是描寫幫派的內部斗爭,以及黑幫大佬的成長過程。《旺 角黑夜》是頗特別的,因為故事的事源是黑幫與黑幫之間的仇殺,但重點卻是警察與一個受僱於其 中一方黑幫的殺手之間的周旋。《旺角黑夜》仍是黑道電影,因為那個殺手與黑幫脫離不了關係, 可是它卻超脫了側重描寫黑社會世界的境地。《阿嫂》跟《江湖》一樣,都是描寫幫派的內部斗爭, 畢竟是同一位導演的作品。不過單從內容上說,相對而言,《阿嫂》未有走出《江湖》的格調,正 如《無間道前傳》和《終極無間》沒有走出《無間道》的格調一樣。《黑社會》剛上畫不久,雖然 它寫的都是幫派的內部斗爭,不過它的滲透力更大,上至幫派的元老級人馬,中至各個「分舵」的 大佬、下自各個大佬的親信、手下。那種關係是複雜的,同時把黑社會世界更細緻地交代。這比起 《江湖》及《阿嫂》裡單純是老大與老二的相殘,更加深刻。是故大體而言,黑道電影依然能夠避 免「格式化」的詬病,在既定的黑道帳篷下,放映著不同題材的故事。

若我們多加留意,黑道電影的拍攝及?事手法大多都見得導演是費煞心思的。《旺角黑夜》,戲如其 名,整套電影的燈光都很沉,哪怕是室內室外,日間夜晚。恰如其份地將它想交代的沉重表達出來。 《黑社會》的拍攝手法與《旺角黑夜》類似,不過它的燈光更加「黑」,人物的特寫往往是半張瞼漆 黑得目不可辨,即使是人物遠景,整個身體也是黑色的。同理,這種拍攝的運用自然令人聯想起「黑」 社會。《阿嫂》的?事重心放在兩位女主角之上,頓時使黑道片的剛陽之氣退色不少,對黑道電影而言 是一次突破。《終極無間》的?事手法是一次很好的嘗試,現在將來過去不斷交錯。《江湖》的?事手 法令過去和現在連戲,讓觀眾以為這兩個時空是同步進行,引致觀眾的預期與電影的結局出現落差, 確實收到不錯的效果,非常有新意。這對觀眾來說是福氣,是享受。而想吸引大眾走入戲院,心思是 少不了的。
從層次方面,黑道電影作出了多方面的嘗試。《無間道》系列中黑道白道的對立是頗鮮明的。但到了 《旺角黑夜》,我們便知道黑白兩道之間的交道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得多,甚至是緊密得多。《黑社 會》中鄧伯說當年他成為幫中阿頭,四大探長都祝賀他,這一句對白很到肉。也就是說,這種關係可 能更加現實。當然這並非表明黑道和白道是「老友鬼鬼」的,不過從《無間道》到《黑社會》,黑白 兩道的對立面的描述確是變得更為深入,屏除了一貫「直線思維」的毛病。《江湖》和《阿嫂》都很 有哲學味道,事實上《江湖》就是以老大洪仁就向老二左手說教為主軸,他們一同進餐的情節佔據近 一半劇情。洪仁就甚至不惜用死向左手說教,正如《江湖》中老大百德明知想謀害他的人是和他出生 入死的好兄弟大風,也不惜以死相諫一樣,最終大風循入空門,回頭是岸。有人認為《無間道》系列 中陳永仁及劉建明的身份角色矛盾,與回歸前後的港人身份最易得到共嗚,那個層次是很政治的。《黑 社會》中一班警員說黑幫選大佬要投票,比香港選特首更民主,那個層次是很政治的。有趣的是,這幾 年香港的社會議題、風氣,也是很政治的。而單從《黑社會》這套電影看出,黑道電影的使命感重了, 因為《黑社會》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側面但聚焦地展示了黑社會勢利及無情的一面,對人有很大的警惕 作用。這對社會來說,至少不是壞事吧。

黑道電影的局限
不過,或許有幾點是黑道電影需要多加留意的。其一是,黑道電影過於強調主要角色「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的一面,即使是一幫之霸,也有其性善一面,如《無間道》系列的劉建明想做好人,倪 永孝很重視親情、《江湖》的洪仁就和《阿嫂》的百德重情重義,左手和大風覺悟前非、《旺角黑 夜》的殺手只為貧窮而走險,且對一個剛認識的同鄉妓女見義勇為、《黑社會》中阿樂是個好爸爸, 鄧伯盜亦有道等。當然,身份黑暗的一面與人性光輝的一面產生矛盾,可能是支撐起整齣戲的支柱, 或者是塑造高潮的最佳導火線,畢竟矛盾對電影太重要了。這種角色設計幾乎是黑道電影中主要角 色的共同設定。因此,《黑社會》中的大D是個徹頭徹尾的壞人,這是相當難得的。
其次,黑道電影過於傾向悲劇色彩,亦慣用以死亡作為收結。由《無間道》到《黑社會》都是這種 結局。角色的死亡容易塑造較震撼的效果,也較易賺人熱淚。但這是否必要?畢竟煽情濫情只是一 線之差,而死亡成為黑道電影的例行公事,只會形成「格式化」的場面。

不過,整體而言黑道電影仍是持續創新的,亦未有屈服於過往的成功例子的陰影之下。相信未來會 有更多導演及演員借黑道電影大展拳腳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 胡目 (1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