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篇-3

撰文: 袁廸旗 | 發布日期: 2015年05月30日

新人篇(3)

隨著攝影器材愈來愈輕便和普及,不論學院出身還是對電影一無所知的人,投入短片拍攝的也愈來愈多,相應的 短片比賽也增加,中港兩地都是。

無論中港兩地,大大少少的短片比賽實在太多,筆者只能集中討論較主要的幾個。在香港,最重要的莫過於是 ifva和鮮浪潮,前者參賽門檻較低,但獲獎絕不容易;而後者入圍門檻高,參賽者拍攝經驗較為豐富。對於本地 短片拍攝愛好者來說,這兩個比賽已成為他們的年度大事。

內地的比賽較多,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除了短片比賽外,還包括長片、紀錄片競賽、以 及各種論壇,較為全面;至於內地其他短片比賽例如九分鍾電影錦標賽、中國國際微電影節,都各有特色,前者 有特定片長和拍攝地點,後者風格像ifva。整體來說,內地短片比賽可謂百花齊放,而且非常年青。

兩地短片比賽的得獎者,大多都能參與海外影展,而部份得獎者可能得到前輩們的賞析,例如鮮浪潮得獎者許 學文、黃偉杰和歐文杰,與杜琪峰合作拍攝電影《樹大招風》,但能得到前輩賞析和合作的為數不多,大部份得獎 者仍是寂寂無名,?項對他們的事業發展,作用不大。

以上所提及的比賽,已是有一定的公信力,而且參賽作品中不乏佳作,但對扶值新人卻沒太大幫助,當中原因, 只能說行內缺乏提拔新人機制、以及對新人不夠重視,香港尤甚。

雖然兩地比賽獎金豐富,但對提拔新人起不了作用,再多的獎金和比賽也無補於事。所以除了比賽外,如何讓 參賽者透過活動中成長,與行內接軌,讓新人與前輩交流,甚至合作,也許是比賽提高自我價值的手法之一。

一地的短片比賽,或許反映了該地電影業未來動態,以及對新人的態度,筆者認為,這反映了香港與內地在提 拔新人方面仍有不足,或者更多的是注重新人水平,而不是如何讓他們進步。短片比賽反映新人面對的問題, 而電影頒獎禮則反映行內現時景況,下回分解。

文: 袁廸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