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電鋸》系列回顧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22年02月19日
一轉眼,2/18就要上線《德州電鋸》系列第九部作品了。回頭看整個系列,從70年代的低成本獨立製片票房奇蹟,到續集歪樓變成恐怖喜劇,陶比胡柏可以說是完美示範何為經典只此一部的範例。
我是說,好歹也是取經真實連續殺人犯艾得蓋恩為原型,稍微維持第一集的粗糙實感,反而才是比較合適的路線。
特別是考慮到後面幾部續作他只是故事原案的授權者身分⋯⋯嘛,雖然後面幾部續集的表現也不怎樣就是了,儘管電影感提升很多。
可不是嗎?第三集《皮臉》稍微成本拉高的前提,整體敘事節奏變得更慢;第四集更可說是影帝影后級的男女主角最大的黑歷史。
好不容易米高比爾監製了2003年的重拍與2006年的重拍版前傳(同時前傳還搭上了反戰議題),結果也只是質感提升的純粹恐怖片。
再到正宗續集的3D版與2017年前傳故事的《皮面人》,同樣是錯置重點,變成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
現在,2022年網飛版的又一部正宗續集,在搭上《月光光新慌慌》涉及的PTSD議題這一層前提,未知會給我們這些等著聽到很多梗梗梗的影迷怎樣的期待⋯⋯
德州電鋸殺人狂2022,網飛版將於2/18上線,我很期待正片那段巴士屠殺橋段如何表現。
Tobe Hooper版本,其中3.4兩集只是擔任人設:
第一集,1974年出品(Tobe Hooper執導)
第二集,1986年出品(Tobe Hooper最後一次執導)
第三集,1990年出品(新線電影取得版權後,系列第一次重製)
第四集,1994年出品(雲妮絲穎嘉與馬修麥康納合作的黑歷史)
米高比爾監製版本,Tobe Hooper只是作為聯合出品人之一:
第一集,2003年出品(米高比爾親自操刀的預告推出時,一度廣受好評與期待)
第二集,2006年出品(定位為前傳)
3D版,2013年出品,Tobe Hooper身兼人設與執行製片,3D版推出時被定位為官方正式續集
皮面人,2017年出品,Tobe Hooper擔任執行製片,設定上是前傳故事
2022年版本,網飛出品,因為Tobe Hooper已於2017年辭世,基本上這是目前唯一沒有Tobe Hooper參與的一集。
德州電鋸大逃殺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The (1974)
1974年,陶比胡柏取經Ed Gein為藍本,製作了影史上被視為狂殺片始祖的很多梗的電影。但其實皮臉不是第一位取材自Ed Gein的影視殺人狂的角色,更早其實能追溯到1960年的《驚魂記》。
對比於故事原案的Ed Gein只承認有兩位受害者出自他手,且他多數罪行只有盜墓毀屍,陶比胡柏將故事中的盜墓毀屍比例,壓低到只有盜了家族自己成員遺體的程度,同時放大了誘拐受害者虐殺的故事比例。
本片故事很單純,以五位青年的掃墓之旅碰上自虐傾向的暴力狂搭便車開始,逐步引導到誤入殺人狂家族勢力範圍,最後逐一遇害直至一人生還。
以一部被譽為高投資報酬的獨立製片,其實《德州電鋸殺人狂》真的可以看到不少如今多數低成本電影在敘事上的邏輯謬誤,甚至是敘事上的粗糙。但回到1974年的時期,本片算是首部將電鋸與狂殺類型混搭的影視作品。如果不計片尾才出現電鋸虐殺反派的復仇片《魔屋(1972,殺人不分左右)》的話。
不考慮劇本以及演員演出的瑕疵,單是皮臉首次登場那段抓走受害者的劇情,意料中卻驚嚇感強烈的敘事性,直至後續幾部續作都仍然沿用相同的橋段(但以不同分鏡節奏重新包裝)。
後續幾位受害者真正實務上遭到電鋸殺害的,其實只有一位,且使用電鋸作為追殺主角的橋段,也都集中在中後段劇情裡。但就是因為片中實務使用電鋸作為營造不安的節制,反而讓結尾的追殺戲呈現出應該有的壓迫感。
不過,作為狂殺片公式原型的作品,1974年的第一部最大的優勢,其實只是在於民風不同的時代所帶給觀眾的震撼,就故事本身的表現來看,充其量只剩下研究成功獨立製片的文本價值而已。
德州電鋸殺人狂/慘無人道(港,又名:德州電鋸大逃殺),1974年作品。
港版目前只有發行DVD與VCD,均已絕版。台灣幾年前引進40週年修復版,但只有發行無花絮的DVD。
個人建議,能弄到畫質粗糙的版本就看這個版本,修復版雖然畫面清晰很多,但是少了原始作品粗糙所彌補的作品實感不足的味道。換言之,這部片不適合看修復版本,而是原始粗糙畫質版本才有那種氛圍實感。
德州電鋸殺人狂2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2, The (1986)
在1974年,陶比胡柏推出第一集的12年後,作為標誌性的狂殺片始祖(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只是讓片種公式化而已),陶比胡柏淡化了第一集的粗糙所營造出來的實感與絕望壓迫感,取而代之的是讓人不耐的焦慮與黑色幽默的殘酷感。
1986年的第二集在質感上的提升,讓《德州電鋸殺人狂》正式跳脫獨立製片的資金規格,成了一個B級電影。但不得不提的是,在這同時,從佈景到拍攝技巧上面,CANNON(加農影業)都更徹底掌握了當家招牌人物「皮臉」的形象行銷。
很不幸的是,CANNON提供的資金預算換來的,是一個階段性的句點。以及之後其他片商陸續接手的爛攤子與再起不能的系列片框架。
本集延續了1974年的故事基底,講述12年以來德州的連續殺人事件導致德州人心慌慌,卻都沒有目擊者或是倖存者能夠說明案情,第二集故事就從一個電台call in,直擊錄音到民眾遇襲的過程展開⋯⋯
片頭的橋段不禁讓我想到狄帕瑪的《兇線》那個錄音錄到謀殺案的劇情,但本片卻更絕的變成節目直播錄下完整過程。以續集多爛片的慣例來說,至少這融合了驚悚與飛車動作的橋段,就讓本片有了不錯的開場白。
之後警長主角登場(獨立製片出身的丹尼斯霍柏飾演),故事串連了他與第一集其中一位受害者的親戚關係,就沒有太多囉嗦的進入追查連環殺人事件的主軸。
中間的過程就是非常典型的殺人狂找上女主角大玩貓抓老鼠的劇情套路,但這段除了追加皮臉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有著七情六慾的人類這一個形象賦予,甚至還出現了讓人非常不安的一個性暗示橋段(以電鋸作為皮臉的陽具,在女主角兩腿間磨蹭),與之對應的是皮臉把女主角帶回家拉著女主角跳舞,那樣帶有幾分「美女與野獸」的隱喻(連環殺人狂都是青春期的男孩,初體驗或是對於性產生慾望)。
而結尾的正邪對決就不多提了,電鋸對決後來啟發不少類似橋段的電影。但女主角拿起電鋸教訓殺人狂家族那個自殘傾向的變態時,導演是想講述女性的女力覺醒,還是女主角只是單純在被迫反擊後的崩潰?
我只知道,其實編導在這集就把故事說死,賜死了電鋸殺人狂全家。換言之,後來1990年新線影業接手的第三集,其實就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洗牌的重拍。
那麼這集的崩盤是因為轉型黑色恐怖喜劇導致的嗎?其實我認為最大問題應該在於,編導自己褪去了皮臉的神秘感,從一個沒有太多人設包袱的框架化的行動兇器,變成純粹的殺人犯。
乍看是在刻意淡化第一集取經艾得蓋恩的色彩,卻沒想到這樣反而讓觀眾更有這樣一層的聯想。同時雙主線故事的推演,也導致第二集的劇情文本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性(沒人想看殺人狂家族的歡樂日常,只想看他們大殺四方的砍殺),這些都是第二集開始,包含後續幾部續作普遍出現的問題。
不過作為一個續集片,當成熱鬧有餘的無腦片看看還是可以的。
德州電鋸殺人狂2,1986年出品,陶比胡柏最後一次親自執導這個系列(後面都只是掛名製片)。香港曾發行中字VCD,已絕版;美版尖叫工廠曾推出修復收藏版藍光,同樣大絕版。
我手上收藏的是美版1區米高梅版的DVD,沒有中字,特收包含講評、少量花絮片花、以及刪減片段與預告及靜態劇照。
德州電鋸殺人狂3 Leatherfac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III (1990)
1990年,皮臉轉移東家到了新線影業,乍看之下是靠攏了因為《半夜鬼上床》而聲名大噪的製片發行公司,但事實上,製作預算以及規模並沒有比起1986年的第二集好到那去。
更甚至來看,場面與格局都反而縮水許多,甚至拍攝上還更保守,輔以當時夜戲受制器材導致的畫面過於黑暗,讓本片整部片一半以上時間都在挑戰觀眾的夜視能力。
但就這一點來看,90年代的夜戲水準反而還不比前作的表現,至少觀眾能清楚看到角色的動作與身影。
來到了系列第三集,其實整體故事算是半重拍的性質了。是的,直接根據第一集的框架基礎發展(否定了第二集皮臉家族全滅的收尾),並輔以相當於重拍第一集的故事基礎(返鄉掃墓的男女主角),加上一點當時開始大眾比較能接受的黑人英雄的元素(是的,1968年《活死人之夜》開啟的黑人英雄,在90年代的時期開始慢慢為大眾市場接受),某種層面來看,可以把這片當成殺人狂版本的《活死人之夜》(框架幾乎相同了)。
老實說,充滿熟口熟面的框架與文本這一前提,本片本該以狂殺或是重口味橋段作為賣點,但諸多點到為止的虐殺虐待橋段(還沒見血就急忙切換鏡頭,連借位拍攝過程或是受害者反應都沒有),除卻靠攏商業大眾的考量(陶比胡柏執導版本的那兩部在暴力血腥與性暗示太明顯,大眾不太能吃下口),更多是遷就北美MPAA趨於成熟的分級標準。
最後整部片大概也就只剩下人皇亞拉岡(維果莫天森)仍然年輕(以及尚未走紅)的時期,飾演殺人狂家族成員之一的人面獸心的性格切換的演出表現值得一看。
但即便第三集的表現如此差強人意,卻還是有一些東西保留下來,甚至影響了後面幾部續作。特別是同樣由新線發行,麥可貝監製的那兩部重拍版,2003那部不見血/不過度賣血的做法,就是取經第三集;至於男主角遭捕獸夾困住,則是影響了2006的重拍版前傳。
德州電鋸殺人狂3,1990年新線出品。美版有發行華納版藍光,美版新線版DVD收錄雙版本片源(院線版81分鐘與未分級版85分鐘),無中字,特收包含講評以及另一版結局與預告,少部分花絮需透過DVD附送的播放程式連線網路點閱。
港版則有鐳射發行的DVD,但片源未知是院線版或未分級。
德州電鋸殺人狂4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The Next Generation (1994)
1994年,我們迎接了整個系列陷入將近10年棄坑的戰犯之作。而這問題不在於兩位日後奧斯卡級的男女主角身上,而是劇本真的爛到不知道該怎樣給這作品說好話了。
我想,在傳統狂殺片的文本套路之下,第四集除了文本延續了第三集尾聲那個機械腳的角色真實身份的曝光,最大的亮點應該就在於神秘加長禮車的西裝男登場的緣由動機。
說真的,在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單純無腦的主角群扮演尖叫角色逃命的前提,突然在中後段才跑出來一個類似於《詭屋》所出現的那些「操盤虐殺腳本走向」的人物,完全沒有鋪陳的前提下,觀眾除了突兀,並不會感覺這是一個後設風格的技巧。
而真正該主打的電鋸虐殺橋段,本片完全欠奉,因為大部分的驚恐橋段都丟給了不承認自己演過這種片的馬修麥康納擔當了。
很幸運的是,這部爛片唯一能看的,還真的就是全然詮釋出瘋狂與自虐矛盾綜合體的馬修麥康納。雲妮絲穎嘉唯一能叫演技的,也就結尾那一臉「我TM怎麼會演了這種片」的表情算得上是演技。
考慮到本片成本最大也就那段復刻第二集電鋸飛車追殺,只是改成露營車被追到翻車,再加上劇本一定要在尾聲前讓瘋狂的反派角色以創意,但觀眾會爽的方式慘死⋯⋯然後本片真的就沒什麼能說的了。
除了兩樣東西被保留下來,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後設風格的文本元素,後來被同類型作品的《詭屋》發揚光大;另一個就是在同類作品裡,大玩煙霧燈光氣氛的技巧,後來被喬西佛監製的《恐怖蠟像館》復刻使用。
說真的,名義主打這集是恐怖喜劇,我反而懷念第二集那口味超重又粗糙的風格質感,起碼地獄梗玩的夠徹底。
德州電鋸殺人狂4,1994年出品,台版DVD由新力(哥倫比亞)代理,特收只有預告與演員簡介,正反面配置,寬螢幕與4:3螢幕版本各一面的D10版本。
北美另有發行花絮配置較完整的藍光版,但沒有中文字幕。
德州電鋸殺人狂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The (2003)
2002年,大家差不多都遺忘這位在1974年有很多梗的狂殺片始祖的時間點,被稱為爆炸貝的米高比爾帶著自己操刀版本的預告片(暨身兼製片)在影展亮相,並且吸引了不少喜愛此類作品的同好的目光與好評。
其實說真的,米高比爾監製的版本除卻文本上真正意義的重拍了整部電影,更多是復原了原始版本那種壓迫感的絕望感。
但從劇本來看,整部片比起電鋸殺人狂的皮臉的形象重塑,反而更多成份是仰賴飾演變態警長的李爾米的演出,打造了一個更鮮明的共犯結構的家族勢力範圍。
這使得本片在框架上的劇情推演,比起碰上殺人狂而死剩唯一生還者逃離的套路,更像是把鬼屋摸索的公式套路,使用在一個經典角色的身上來重新包裝整個故事。
但可惜的是,相較於1974年版本在單一文本即賦予整個殺人狂家族側寫卻立體的輪廓,2003年推出的重拍版本更像是單純的臉譜化的鬼屋冒險電影,直至後來血腥場面升級的前傳(2006),才完整賦予了整個重拍版本的世界觀與背景設定。
不過撇開文本的單薄,單從娛樂恐怖片的角度來說,本片確實是壓迫感十足,且毫無冷場。
德州電鋸殺人狂,2003年重拍版,米高比爾監製。美版曾發行兩種版本的DVD與藍光版,當年我個人考慮售價問題,選了英版雙碟版(無中字),正片碟內容收錄講評音軌,花絮碟收錄包含劇照、電視預告以及演員訪談、演員試鏡紀錄,以及製作特輯。
德州電鋸殺人狂:成魔之路 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The Beginning (2006)
在2003年的米高比爾監製版本的《德州電鋸殺人狂(也有一說是2002年作品)》作為起點,開始了陸續不少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期誕生的狂殺片重拍浪潮。
但很不幸的是,雖然因應時代進步,致使作品在品質與敘述性更接近於當代質感。卻也讓人難以忽視這些作品只剩下神韻接近,卻難以複刻推出當年的主題性與吸引人的特質。
有趣的是,雖然普遍對於03年重拍版本的第一集是稱讚行銷表現(預告片由監製的米高比爾親自操刀),但整體作品的表現只是一個合格的遊樂園鬼屋電影而已。即使片中安插了1974年的部分彩蛋(皮臉不小心鋸到自己的腳、皮臉在片末氣急敗壞的揮舞電鋸),但仍然只是一個娛樂取向,卻欠缺主題的高成本廉價電影。
也因此,2006年把故事時間軸推到更早之前的第二集(前傳),故事就以越戰時代作為背景,穿插了入伍與逃兵的兄弟檔(以及他們的女友),因為遭遇飛車黨襲擊而被變態警長劫持到家中倍受折磨。
而或許是因為飾演變態警長的李爾米過去在《金甲部隊》的演出太具有標誌性,因此片中他與兩位男主角的互動,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那個冷酷的士官長角色。
但如果只是使用了越戰背景作為一個廉價消費演員銀幕形象的作品,我想06年的前傳故事就沒有提出來討論的空間了。
06年這部作品賦予了電鋸殺人狂家族一個小鎮產業沒落的困境背景,在人力出走他鄉,同時也因為經濟沒落而導致生活困難,這賦予這個家族成為攔路殺人狂一個合乎劇情需求的動機。
同時加上李爾米飾演的變態警長明顯存在的PTSD所導致的扭曲人格暴力傾向,這種基於暴力行徑所圍繞的家庭氛圍,反而成為了這部前傳作品所賦予皮臉成為電鋸殺人狂的緣由。
考慮到這是一部前傳故事的前提,幾位主角是逐一死去無人生還的結局,都是意料之中的劇情安排。但不得不說,至少這部06年的前傳故事把喜愛原版的影迷期待的「家族晚餐」拍攝出來了。
《德州電鋸殺人狂:從頭開始/成魔之路》,2006年出品,米高比爾監製,少數以反戰手法包裝的狂殺恐怖片。
英版雙碟版DVD,碟一收錄一刀未剪版本與院線閹割版,碟二為花絮片。
而台版時代娛樂版DVD有個很有趣的狀況,院線上演的是閹割版(我相信當年跟我同場看試片的影友都很傻眼限制級電影還剪片),市售版DVD也是閹割版,但是出租版片源卻是一刀未剪原裝!?
德州電鋸殺人狂 3D Texas Chainsaw 3D (2013)
筆者對於這部以3D為噱頭的續作曾一度有著『每況愈下』的擔憂。不過當筆者進入戲院後,這一切的不安似乎是多慮了。
首先,這部作品可說是在故事線完全無視了1986年之後的三部續作所給予的故事設定,直接將故事接續了1974年的故事結局後的事件,同時也交代了該事件中的幾位直接或間接造成Sawyer家族被一群以正義之名行屠殺之實的元兇。故事從該家族的遺族被這群兇 手中的其中一對夫妻收養為起點。
故事開場白仍是一貫的YA恐怖片之故事劇情,唯一不同且快速進入故事主線的地方就在於Sawyer家族的成員將Sawyer家宅遺留給女主 角開始。故事中線一度出現的一些之於系列觀眾所熟悉的橋段,這在一個以新世代觀眾為主要目標群的作品來說實屬難得,而片頭將 1974年版本片花重新剪接與重製成3D片段也是對於就系列影迷的尊重。
然而真正讓筆者對於這部最新一集續作給予好評的原因仍是建立在故事在中後段的劇情,撇開女主角與Sawyer家族的血緣,加上對於身 世的了解以及家族血仇,使得本片在中後段從單純的狂殺電影得以轉型成復仇片型。這對於一個系列作來說,除卻片頭對於過去幾部續 作將Sawyer家族設定成殺人狂家族的一種顛覆,更多成分是將故事從過去那嚴重失真且欠缺邏輯的設定導回較為合乎邏輯的敘事路線。
在劇情與角色背景更為嚴謹的前提下,對比於米高比爾監製的兩集重製版過度在感官與氣氛上的商業意圖,筆者對於本集不會刻意賣 弄不必要卻精準的血腥暴力場面自然是好評多於對缺點的無視。
而當然,提到了缺點,自然就是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從開始就存在的劇情漏洞,也即是女主角被兇手夫妻收養的劇情安排,撇開之後因為知 道了自己是養女的真相以及身世的部分,從1974年的那場屠殺開始,兇手之一的夫妻檔收養了女主角的事如果要隱瞞其實可能性並不大,同時也不可能對其他幫兇那樣隱瞞這麼久;其次是Sawyer家族的遺孀(女主角的祖母)是如何掌握到女主角的行蹤?又如何確定女主角並沒 有死於1974年的那場滅門屠殺事件?其他部分還包括兇手之一的兒子後續的下落也未見交代;在嘉年華會的追殺也明顯是過於一廂情願(指 追殺特定目標,其他人無視);同時對於女主角與皮臉之間的表兄妹相認之情緒轉折與接受都太突然(尤其女主角才剛死了幾位摯友,其中 還有一位直接在她面前被活活分屍),相對的對於家族血脈的相認缺少了對於在謀殺血親的養父母與殺害摯友的血親之間的情緒掙扎,而這 些缺點在片中也只是因應劇情需要而被帶到卻沒有更多的解釋。也或許是因為影片本身就不是將重點放在劇情面上,因此使故事在劇情的推 演所呈現的是更多的流水帳,而不是在收尾時讓故事一如過往的爛尾。
當故事結束在女主角的祖母留下的遺書,女主角在一天中歷經了被追殺;失去摯友;親人重聚;繼承了整個家族…她所面對的並不只是單純 的照顧自己的家人這個責任。用另外一個層面看,最後選擇無視Sawyer家族最後的兩位成員之復仇行為的警長,女主角所背負的其實是來自家 族一脈相承的詛咒。
而本片的血腥場面?不要苛求血灑的場面太少這一點,其實誠意十足。雖說故事有些劇情上的缺點,但筆者仍是給予好評,因為這一集在角色的塑造上明顯比起前幾部續作鮮明,同 時也讓人在觀影中有更容易的代入感。
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 Leatherface (2017)
其實《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不是初次使用「Leatherface(皮臉)」這個片名,早在新線接手拍攝第三集(其實是第一次重拍)就已經使用這個片名了。
但是新線版的第三集劇情,仍是著墨在誤入賊窟的倒霉主角群,被皮臉家族逐一殺害導致死剩一人結果的劇情模式。
後續的幾部續集或是重拍也跳脫不了這種設定,即便是號稱正宗接續自1974年首集劇情的2013年出品的3D版續集,故事上除了追加受害者本身就是皮臉家族血脈的肥皂劇設定,整體故事也沒有跳脫殺剩一人的公式走向。
因此這部2017年推出的《Leatherface》在刻意捨棄《The Taxes Chainsaw Massacre》的片名招牌之前提下,故事想要走另種敘事發展來重新打造新世代皮臉的設定,但從結果來看,劇組仍是沒能擺脫過往的包袱。
甚至可以這樣說,《Leatherface》只是直接沿用了過往幾部續作或是重製版的設定為基礎,再創作這個重製的故事罷了(孤兒的設定是沿用2006年麥可貝監製版前傳,遺孤對於惡警的報復則是沿用2013年3D版的劇情設定)。
在沒能突破前作的框架設定基礎前提,本身主角的人設,也沒能徹底擺脫Ed Gein這個諸多美國狂殺片取經的真實人物帶來的影響。從而導致2017年重製版的劇情的,只能又一次走向肥皂劇的「逼上梁山」這種萬用老梗。
簡單的說,2017年這部重製前傳,打發時間看看可以,但畢竟本身就是強賦新意的前提製作的續作(或是以品牌餘蔭前提推出的重製作品),早就扭曲陶比胡柏在原始1、2集的創作精神了(第一集的獨立製片取巧模式,第二集因為預算提高而變成熱鬧荒謬的黑色喜劇)。
《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香港片名)/皮臉/Leatherface》,2017年作品,陶比胡柏仍是有參與執行製作工作(餬口之作?!),其實如果這不是《德州電鋸》系列,而是獨立原創故事,可能還不至於被影迷放大嚴格檢視。
德州電鋸殺人狂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The (2022)
故事起始於一段回顧1974年慘案的紀錄片,伴隨著一群準備重建小鎮的文青團隊抵達,以及一個溝通不良的產權糾紛⋯⋯皮臉再次拿起了塵封的電鋸⋯⋯
又一部重拍的所謂正宗第二集,故事也沒太囉嗦,很快就進入皮臉大開殺戒的重點。
中間穿插一對曾經在校園槍擊倖存的姐妹的創傷,1974年原版女主角(角色而已,原飾演者已在2014年辭世)回籠露臉一下。
基本上,撇開皮臉殺無赦的大殺四方過於殘暴,其實第九部的故事文本裡,他這次還真是站得住腳⋯⋯主角群自己沒搞清楚產權歸屬的問題,結果氣死了產權持有的老太太,而偏偏這位老太太,就是電鋸殺人狂的養母⋯⋯
基本上,作為一個純粹的狂殺片,所謂新創團隊重建荒廢小鎮的文青文創產業這個故事背景,在本片反而成了殺人狂角色認定「侵入生活產權」的合理「報復」動機。
換言之,其實故事中兩方人馬都沒有觀眾能夠同情同理的立場。倒是片中闡述皮臉剝下養母臉皮當面具,以及找尋養母生前服裝緬懷養母的人性化設定,算是有補足取經自Ed Gein這個真實人物的性格部分。
是的,皮臉這次大開殺戒除了生活領地被侵犯,最根本在於養母的死亡導致他認為這是報復的單一思維。
這可能是我看完整個系列目前為止,唯一不會同情故事角色的一集。對了,本集也終於出現首次直接在皮臉手上遇害的黑人、亞裔⋯等,其他族群人種的受害者。
簡單的說,80分鐘上下的片長剛剛好,真的不會故事太長。畢竟故事再精簡,就不是電影了,而是稍微長一點的短片。
只是,要我真心說看完最大感想,畫面暗景好多⋯雖然屠殺場面很精彩,但這集真的給我一種70分鐘上下講完會更俐落的感覺。
文: bio-man (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