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 詳細解構犯眾憎真相 迪士尼的政治正確之路
撰文: 姬比 | 發布日期: 2025年03月29日

2025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Snow White)可謂一場公關災難,IMDB與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的超低評分,證明了電影的失敗和不得人心。截至截稿前一刻,該片在IMDB上的觀眾評分已跌至罕見的1.6分,而在爛番茄上,專業影評人的新鮮度,也僅四成左右,以美國文化界左翼當道的情況下,竟無人願意護航,實在頗為奇葩。社交媒體上,全球影迷對此片的批評聲浪不斷,從選角到劇情改動,再到製作問題,迪士尼的一系列決策都成為眾矢之的。這部電影何以淪落至此?
選角爭議:麗素莎嘉娜與「白雪」的距離
迪士尼選擇拉美裔女星麗素莎嘉娜(Rachel Zegler)飾演白雪公主,這一決定在電影公開之初便引發巨大爭議。原版《白雪公主》的故事明確描述主角「皮膚如雪般白皙」,這是角色設定的關鍵特徵之一。然而,麗素莎嘉娜的膚色與這一形象存在明顯差距,許多觀眾批評迪士尼為了政治正確而過度改動經典人物。
爭議不僅限於外貌,麗素莎嘉娜本人對於1937年迪士尼動畫版《白雪公主》的貶低態度,更是讓粉絲不滿。她曾公開表示自己「不喜歡原版電影」,批評原作「過時且過度強調浪漫愛情」,甚至將王子形容為「跟蹤狂」。這樣的言論不僅未能幫助她贏得粉絲的支持,反而讓許多迪士尼擁躉感到憤怒,質疑她為何要出演自己看不起的角色。
另外,麗素莎嘉娜和飾演皇后的姬嘉鐸(Gal Gadot),也被傳出貌合神離。因為姬嘉鐸為以色列人,政治立場和麗素莎嘉娜有異,這樣的情況,會否對同場拍攝產生尷尬,讓人生疑。

七個小矮人的形象改動
真人版《白雪公主》在早期宣傳時,迪士尼宣布不會沿用傳統的七個小矮人,而是改為「來自魔法森林的神奇生物」。這一改動源於著名侏儒演員彼得丁拉基(Peter Dinklage)的批評,他認為原作中的小矮人形象是對侏儒群體的刻板印象。
然而,迪士尼的改動並未得到觀眾的認可。許多粉絲認為這是對原作的不尊重,甚至削弱了故事的魔法感。面對強烈反彈,迪士尼最終改變計劃,讓小矮人角色回歸,但這樣的反覆修改只讓人對影片的整體方向更加疑惑。
七個小矮人的形象大量依賴CGI電腦特效,這使得部分觀眾感到不滿。迪士尼為了節省成本,選擇放棄實景拍攝與化妝特效,導致最終畫面缺乏真實感。影迷普遍認為,這種廉價的製作方式,進一步削弱了電影的吸引力。

劇情大改 強調「女性獨立」
新版《白雪公主》徹底刪除了王子的角色,換成一名反抗強權的青年,白雪公主不再夢想愛情,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塑造成一位強勢的獨立領袖。
麗素莎嘉娜本人也曾表示:「白雪公主不需要王子來拯救她」,她的這番話雖然符合當代荷里活提倡的女性自主價值觀,卻讓許多觀眾質疑,刪除童話故事中的浪漫情節,是否就等於女性力量的展現?對於迪士尼這種過度迎合當代政治風向的改編,許多粉絲認為反而削弱了故事的魅力,使其變得生硬無趣。
另外,該片原定於2024年上映,後來卻推遲至2025年3月。雖然官方未給出明確原因,但外界普遍猜測,這與電影的負面反應和內部修改有關。有傳言稱,迪士尼可能因負評太多而重寫部分劇本或進行補拍,但最終版本仍未能挽救口碑。

文化戰爭與迪士尼的政治正確之路
《白雪公主》的種種爭議最終指向一個更大的問題:迪士尼是否過度強調政治正確,而忽視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
迪士尼近年來積極推動多元化與包容性,但這些改編並非總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小魚仙》(2023)中由黑人女星荷爾貝莉(Halle Bailey)飾演艾莉奧、《小飛俠與溫蒂》(2023)中印第安公主虎百合(Tiger Lily)的設定改動,都曾引發類似爭議。
在全球影視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迪士尼堅持政治正確的策略的確帶來了一定的市場認同,但也讓許多傳統粉絲流失。特別是今年《白雪公主》的慘敗,既有選角、劇情改動、製作問題,也反映了當前荷里活過度政治正確的潛在風險。
對於迪士尼而言,如何在保持多元化與尊重經典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未來能否重振聲譽的關鍵。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已成為荷里活文化戰爭的最新戰場,也為影視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
文﹕ 姬比 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