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從GH黃埔結業分析港產片沒落原因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4月05日

2025年04月05日

從GH黃埔結業分析港產片沒落原因 by Kantorates

從GH黃埔結業分析港產片沒落原因

香港電影業發展光怪陸離,去年接連有兩部大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打破香港歷來票房紀錄,狂收過億元,但香港各地,卻陸續有戲院結束營業,直至上星期,再有兩間宣布退出影市,包括旺角新寶戲院和黃埔的GH嘉禾。前者屬舊式戲院,不敵時代變遷被淘汰還能理解,作為早期迷你戲院的代表之一,黃埔GH嘉禾的落幕,卻是教人意外。

對黃埔的GH嘉禾(以下簡稱GH黃埔)印象深刻,除了是因為去年底留港其間,曾在這裡觀看兩部劉德華的電影,《焚城》和《危機航線》,也因為早於九十年代初,當時還是UA院線時代,已曾多次光顧這閒戲院,可謂見證其興衰。

去年到GH黃埔看《焚城》,入場人次不少,買票大排長龍,影廳幾乎坐滿,想不到還是生意不佳,無法經營。黃埔花園算是人口稠密的大型屋苑,但竟然未能養活一間戲院,實在令人感到震驚(聽說鋪位由另一間非主流院線接手)。究竟是現在的香港人娛樂太多,不再需要去戲院看電影,還是整體經濟真的太差,令市民無法負擔消費,著實教人好奇。不過不能否認,黃埔內好幾個商場的人流,的確是比以往少得多。除了部分食肆仍見人潮,很多商店如時裝品牌等,都是門可羅雀,無人問津,市況非常一般。

說到GH黃埔,前身應是UA院線的迷你戲院,所在的大樓,頂層是高級會所博藝會。由於當年有親戚在黃埔花園居住,我們經常都會到博藝會的中菜廳茶敘。會所還包括兒童機鋪和宴會房間、健身房、泳池和其他體育設施。如無記錯,據說博藝會的會籍,是電視台的員工福利之一(如有誤請有識之士指正),因此當年經常都會看到藝人出沒。不過這個歷史和戲院同樣悠久的地方,日前也傳出結業消息。

如何振興香港電影業,促進更多商業製作,吸引觀眾回到戲院,確是一個大難題。雖然電影大亨古天樂,帶頭呼籲明星減片酬開戲,但即便演員義演,如果沒有具質素的製作,也是無補於事。

觀眾不願入場的原因不少,首先正如上述,現在影視娛樂模式太多,不看電影可以看電視,不看電視可以看網絡串流,不看串流也可以看Youtube、手機上的短片,實在太多觀影選擇。況且,自從當年盜版VCD橫行,質素拙劣的人頭盜錄版影碟,也門庭若市,可見很多香港觀眾,根本不在意所謂的影音享受。香港人節奏急促,很多人只在乎看過與否,因為只有看過才能和朋友對上話題,及時在社交網絡發表偉論,這種快餐式的觀影需求,自然不會理解在大銀幕前欣賞電影的意義。

港產片另一問題,是愈來愈走向八十年代台灣電影的道路。當年台灣電影進入新電影時代,雖然誕生不少大師級人馬,但拍攝出來的電影愈走愈偏,曲高和寡而欠缺通俗娛樂性,因此票房也愈走下坡。香港電影界不是沒有新一代的人才,但大部分新導演,僅偏好社會紀實題材,也可能是社會氛圍影響,總希望透過電影反映社會問題和民間疾苦,而忽視了商業電影的基本娛樂性。這些新導演的作品,很多都拍得很好,藝術性很高,卻欠缺如八十年代港片黃金時期的商業觸覺,無法令人看得爽快,結果形成一個怪圈,影片在社交網絡上受盡追捧,但票房卻無法反映這些良好口碑。

香港電影要復興,不能只拍藝術片或紀實題材,否則只會重複當年台灣電影界的舊路,愈來愈小眾,直至整個商業影壇走向邊緣化,難以復興當年盛況。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