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張家振的《我的電影人生》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4年11月23日
2024年11月23日
張家振的《我的電影人生》 by Kantorates
張家振的名字,新一代的華語片觀眾未必認識,但熟知八十年代港產片黃金時期的影迷都會知道,他對影壇的貢獻和影響。沒有他作為製片人和經理人的努力,吳宇森、周潤發、楊紫瓊的國際巨星之路,未必如現在所見平坦。
去年張家振推出自傳《我的電影人生》,立刻引起我的注意,直至近日終於入手一讀。我一向都有購買電影人訪談或傳記書籍,但絕大多數都是以導演為主,偶然也有編劇、攝影師、剪接師的主題書籍,但說到製片人或監製,這應該是第一本購入的同類書籍。
香港的著名監製或製片人不少,但說到像張家振閱歷豐富的,應該屈指可數。他不但在八十年代港產片最輝煌時期打拼,為吳宇森的電影事業付出良多,其後更勇闖荷里活,周旋於美國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中。直至千禧年後,張家振又回歸亞洲,陪伴吳宇森北上發展,見證國內影壇平地一聲雷的急速發展,因此讀起他的自傳式記述特別過癮,因為幾乎是一次過了解中港美三地的電影業發展和故事。
《我的電影人生》的記述,基本上是按時序書寫,由他早年入行,本來以當導演為目標,直至後來真的當上導演,卻在陰差陽錯下,選擇了製片之路,然後碰上吳宇森,從此發光發熱,由香港走向世界。
張家振對於每個階段的事業發展和電影拍片經過,交代算是頗為坦率,對於工作過程中碰到的好人壞人,或者至少說是帶來障礙的人,都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言無不盡,並無太多的修飾或保留。當然,三、四十年的電影生涯,肯定會經歷不少驚天動地的事,很多真實的事件,可能比起他描述的嚴重百倍,但現在讀著他的自述,已覺得當中頗有令人訝異的故事。只是可惜礙於篇幅問題,這許許多多的往事,只能輕描淡寫,每段文章僅數千字的交代,怎麼看都覺得是太簡短了。事實上,每一部戲的拍攝經歷,應該都足以寫成一本專書,如果張家振將來退休後有空,或許可再作添補或修訂。
說到書中爭議處,記得去年出版時,文中提及《赤壁》拍攝一事,便引起本地媒體注意。因為他在有關記述中,再次談到當年的換角風波。從行文內容可見,不論是張家振和吳宇森,對於原定男主角周潤發的臨時辭演,至今仍然耿耿於懷。事實上,雖然張家振在書中其他段落,也曾談到一些不快經歷,以及令他頭痛和難過的人,但語氣之重,卻很少像談論《赤壁》一樣。即便在全書最後的鳴謝,張家振提及的重要人物中,連晚年以不愉快方式拆夥的吳宇森,他也有表達珍惜之情,但對於由他一手提拔帶入荷里活的周潤發,卻隻字不提。相反,對於在《赤壁》中仗義演出的梁朝偉,卻特別鳴謝,甚至聲言對方的義舉,改寫了他晚年的事業。可見《赤壁》換角一事,對其打擊之大。
不過世事無常,正如張家振在書中不少章節的經歷,拍電影就如著名歌詞所言:變幻原是永恆。不論是在香港、荷里活還是內地,任何電影項目的開發都是瞬息萬變,導演可能會突然被撤換、演員可能失場、投資也隨時會因為電影公司的人事變動而消失。身處這樣變動不休的環境,任何荒誕的事都不再荒誕,對於新一代自我意識較強,難以在逆境生存的失敗者,《我的電影人生》的故事,實在亟具參考和學習價值。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