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港劇塗黑臉真係關種族歧視事?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2年04月23日
2022年04月23日
港劇塗黑臉真係關種族歧視事? by Kantorates
香港某劇集因有演員塗黑面孔扮菲傭而遭投訴,引發種族歧視的爭議。說起來,近年香港紛爭不斷,但絕大多數情況,都是政見或日常生活大小事之爭,儘管種族歧視的確存在,但卻甚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今次事件無端成為新聞話題,看來也是跟電視台和網民長年累積的糾紛有關,多過涉及歧視。
說到塗黑臉引發種族歧視的爭議,主要源自西方社會,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便經常出現有白人塗黑臉扮演黑人角色的例子,包括被視為經典但也亟具爭議性的美國電影《國家的誕生》、《Jazz Singer》等,都有白人演員塗黑臉孔,扮演黑人角色的情節。雖然美國早於林肯時代已解放黑奴,但直至過去四、五十年前,黑人的社會地位仍然低微,荷里活的大製作,不可能找來黑人演員擔正演出,以白人為主的觀眾層,也不會接受黑人主演電影,或者在電影內扮演正面的角色,因此電影公司拍攝跟黑人有關的故事,例如上述講述黑人爵士樂手的《Jazz Singer》,便只能透過化妝方式,把白人演員的臉孔塗黑,再畫上厚厚的大嘴唇,去模仿黑人的典型形象。後來黑人平權聲音日濃,黑人在各行各業的地位逐漸提升,在荷里活也漸漸能獲得演出機會,塗黑臉的演繹方法才被廢止,而且隨著社情變化,逐漸成為種族歧視的代名詞。
塗黑臉在美國有其特殊歷史意義,但香港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例如粵劇或京劇,便早有塗黑臉演出的傳統,跟種族背景無關,而更多的是凸顯演出角色的特性。至於香港影視界方面,直至八、九十年代,塗黑臉也不是禁忌,像包青天的影視劇,塗黑臉就是代表角色公正廉明,黑白分明,正面意義多過負面。記得八十年代電視台的趣劇,也經常有演員塗黑面孔扮演菲傭搞笑,當時觀眾都看得開懷,也從未因此聯想到種族歧視的問題。這最主要是因為在香港並沒有種族歧視的歷史羈絆,香港人也從來不覺得對待菲傭的態度涉及種族歧視,所以直至今時今日,大部分人也不會覺得塗黑臉有什麼問題。
在香港生活的黑人不多,要說塗黑臉針對的對象,主要還是菲律賓人或印巴裔,但細心思考就會發現,港人對菲律賓人的印象,更多的還是一種階級性歧視,而跟種族沒有太直接關係。在不少港人眼中,菲律賓人主要就是外傭,而港人跟菲傭的關係,就是如奴隸制的上下級僱傭關係,港人看不起菲傭,不是因為他們皮膚黑或者樣貌特徵非我族類,而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菲律賓人是社會金字塔內幾近最下層的勞工階級,因此才不用尊重他們。相比之下,港人對印巴裔的態度,其實跟種族歧視的定義更相近,例如不少港人都會批評印巴裔的體味、嘲諷他們整天吃咖喱等,這種純粹是因為人種或文化差異而作出的歧視行為,才更符合種族歧視的定義。
正因如此,今次電視台女演員塗黑臉扮菲傭而遭觀眾投訴至平機會,其實是文不對題,莫名其妙。近年香港的政治糾紛波及傳媒,各大媒體都被簡單的二元對立劃分,像今次涉事的電視台,過去幾年便不停被政治立場不同的網民狙擊。今次事件看來也是這些對立者的好戲,多過真的有人真正關心菲傭被人歧視。
正如上述,由於香港本來就沒有太深刻的種族爭議歷史底蘊,絕大多數香港人對於種族歧視問題都不太關心,也並不了解,因此大家都只把今次事件當作娛樂新聞湊熱鬧,得啖笑而已。相對來說,如果這樣的事在美國發生,電視台可能已要公開九十度鞠躬道歉,把參與製作肇事劇集的主創祭旗,社會上下也必加以公審,台前幕後至少三年內很難在行內立足。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