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2018年香港公映華語片的觀察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12月29日
2018年12月29日
2018年香港公映華語片的觀察 by Kantorates
2018年踏入尾聲,現在剛好借這個欄目,分享一下對過去一年本地電影上映的觀察和概況。
回顧今年曾在戲院作首輪公映的華語片目,大概一百部左右,當中包括香港本地、中國內地和台灣的電影,而港產片之中,又以合拍片佔多數,所以說起來,真正純粹以本地市場為主的港產片,數目並不多,真正具質量的更是屈指可數。
以年初為例,整個一、二月份,撇除向來不太重視質素(或者應該說,不以藝術性或觀賞價值為目標)的賀歲片,上映的二十多部華語片中,真正意義上的港產片,可能不足五部,當中包括今年的佳作之一《藍天白雲》。不過觀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不多,不少人可能連該片曾經公映也不知曉,著實非常可惜。
去到三至六月的淡季,上映的華語片目,也是總計二十多部,當中還是以內地電影較多,純港產片中,較受注目的,包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的《大樂師:為愛配樂》、《黃金花》和《脫皮爸爸》等,另外備受爭議的《中英街1號》,以及張家輝的合拍片《低壓糟》,也在這個時段上映。只是這些電影的票房表現,都不算突出。事實上,在這個季節上映的其他華語片,大多也是反應一般。
直至七至九月的暑假檔期,上映電影的數目同樣不多,總計不足二十部,但是不乏牌面上較佳的話題之作,例如創下票房奇蹟的《逆流大叔》、愈拍愈大的廉政系列作《L風暴》、《歐洲攻略》、《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黃金兄弟》等,當中部分電影雖由香港導演掌舵,但實際上都是合拍片,其中如《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的幕前陣容,幾乎全是內地和台灣演員,怎樣說也很難被當作港產片看待。
去到年底的十月至十二月,市場始有再到興旺之勢,共計三十多部電影陸續公映,這也是整年幾個季節之中,最多排片的月份,雖然當中不少都是低成本製作,但也不乏值得注意的作品,例如全年聲勢最大的港產合拍片《無雙》、本土色彩濃厚的誠意之作《非同凡響》、《淪落人》、《逆向誘拐》、《翠絲》、《三夫》等,其他如《三十儿立》、《自由行》等較小眾的作品,也獲公映。值得一提,在這個時段上映的台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良好口碑帶動下,更嬴得亮眼的票房成績。相對來說,回顧全年公映的內地電影,真正能夠受到觀眾歡迎的始終不多,好些在內地大賣的作品,例如《紅海行動》、《西虹市首富》等,礙於流行文化差異及口味不同,在港公映更是慘淡收場。
總結來說,今年首輪公映的華語片數目,說多不多,說少也談不上,只是正如文首所言,真正意義上的純港產片的確愈來愈少,正如不少行內人所言,雖然大家都不太願意接受事實,純港產片的確是到了一個快要被邊緣化的地步,現在的港片,已愈來愈難脫離合拍範疇,即便一些主題上保留港味較多的港片,實際上其實都是合拍片,港片未來何去何從,還有待觀察。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