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日本電影與康城金棕櫚獎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05月26日
2018年05月26日 日本電影與康城金棕櫚獎 by Kantorates
第71屆康城影展圓滿結束,日本名導演是枝裕和新作《小偷家族》獲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這也是繼2010年泰國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後,再有亞洲電影揚威該歐洲影展。
是枝裕和可算是近年最受到國際影壇觸目的日本導演,他在八十年代大學畢業後,加入影視公司拍攝紀錄片出身,及後於1995年首次拍攝劇情長片《幻之光》,已獲得歐洲三大影展之一的威尼斯影展青睞,並在多個國際影展獲獎,一炮而紅。
直到2004年他拍攝寫實劇情片《誰知赤子心》,讓片中小演員柳樂優彌獲得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更打破該影展最年輕影帝的紀錄,記得當屆一同參與競賽電影《2046》的主角梁朝偉,受訪時也曾打趣說不明白只有14歲的少年有何演技足以獲獎。而在2013年,是枝裕和也再憑《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獲康城影展評審團獎。
拍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早期作品多以社會題材為主,執導手法上偏向紀實風格,而他自己以往受訪時,則有提過深受台灣名導侯孝賢、日本導演成瀨巳喜男等影響,過去甚至拍過以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題的紀錄片。不過他也曾改變戲路,拍攝不同類型的電影,例如2006年首拍古裝武士片《花之武者》、2009年的奇幻愛情片《援膠女郎》、以及去年的懸疑查案片《第三度殺人》。
說到日本電影和金棕櫚獎,其實雙方早已在1954年首次結緣。當年名導演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獲金棕櫚獎,成為首部獲得該大獎的亞洲電影。衣笠貞之助早年以前衛電影《A Page of Madness》受到注目,不過畢生作品不多,六十年代已經息影。
第二部獲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則是1980年的《影武者》,該片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晚年的名作之一,雖然談不上是他高峰之作,難和早於五十年代揚威威尼斯影展的《羅生門》和畢生力作《七俠四義》等相比,但也算是康城影展給他的一個遲來肯定。然後不過三年,另一名導今村昌平憑《楢山節考》再獲金棕櫚獎,讓日本影壇三年抱兩。而之後到1997年,今村再憑《鰻魚》勇奪金棕櫚獎,他也是至今唯一兩奪該大獎的日本導演。
至於華語片,雖然香港名導王家衛、中國名導張藝謀、賈樟柯、台灣名導侯孝賢、楊德昌等,都曾在康城影展獲得不少獎項,但唯一獲金棕櫚獎加持的,僅有1994年以港片名義競賽的中國名導陳凱歌電影《霸王別姬》。相對來說,在東亞三國中,南韓至今仍未達成零的突破,即便今年名導李滄東的新作《Burning》獲得亟佳口碑和影評人評分,還是未能嘗到首個金棕櫚獎的滋味。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