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不上是一部正式電影但卻能在日本票房賣個滿堂紅的《Code Blue》劇場版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9年06月22日
Code Blue the Movie
評分: 2/10 (非劇迷角度)
年份: 2018
片種: 劇情
導演: 西浦正記
主演: 山下智久、新垣結衣、戶田惠梨香、比嘉愛未
有時真的不太明白,日本電影界是如何看待電影這門藝術?好像早前曾經說過,近年愈來愈多由知名動漫作品改編的真人電影,完全就是為漫迷而拍,沒有劇情也沒有電影語言,讓人難以評價。想不到電視劇集改編拍成的電影也是一樣,去年在日本票房大賣,但真的如何也談不上是一部正式電影的《Code Blue》劇場版,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Code Blue》電視劇集播放多年,累積不少忠實支持者,開拍電影版,看來也成功吸納這些劇迷入場,票房創下佳績。電影版主要由劇集的原班人馬演出,近兩小時的劇情,包括兩宗較重大的救援行動,其他的主要就是交代一班主角人物的感情關係,對於非劇迷來說,當然就是有點難以投入。
電視劇集改編拍成電影的日劇不少,當中有一些堅守電影原則,拍出來比較像一部原整的電影,例如當年大受歡迎的《跳躍大搜查線》,或者是《律政英雄》等,雖然盡是由劇集的原班人物炮製,但好在編導對電影語言有深刻認知,明白電影和電視表達的不同,目標是拍電影而不是單純地把電視情懷搬上大銀幕。不過另外也有一些例子,好像這部《Code Blue》,創作人基本上是完全沒有從電影角度思考,而單純地只是把劇集的情懷照搬到電影版之中。他們的目標不是要把劇集電影化,著眼的只是要勾起觀眾對劇集的感情而已。
這樣的創作動機,其實和一些動漫真人電影相似。對於編導來說,什麼劇情、戲劇架構、電影語言、人物塑造等,都不重要,他們不是真要拍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而只是完全以滿足原著黨為己任,是以回饋漫迷的目的開拍。或許只要理解這樣的創作動機,才會明白為何這些不是電影的電影,能夠屢次在日本票房創下奇跡般的票房。
另外,從這些例子也可察覺到,日本的電影觀眾層和其他地區,頗有相異之處。以香港為例,電影和電視觀眾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群體。即便是受歡迎港劇拍成電影,劇迷都不會入場。相反,日本的劇迷和漫迷,看來卻是這些電視劇電影版或動漫真人電影的最主要票房根基。
話說得有點偏,回到《Code Blue》這部電影的評論,單純從電影角度分析,完全就是一部不合格的作品,編導欠缺電影經驗,只懂拍小品愛情劇的稚嫩能力顯而易見。片中兩場被視為嚴重事故的救援行動,整個過程被拍得無神無氣,無氣勢無規模,一點大場面的感覺也沒有。至於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更是莫名其妙,作為壓軸的救援戲,竟然在電影不到個半小時已經完成,最後的二十多分鐘,只是交代幾個主角人物的感情歸宿,而且還是平鋪直敘,也沒有任何感情起伏點,特別教人驚訝。至於拍攝技巧上的問題,例如大量無無謂謂的慢鏡及多餘的人物特寫鏡頭,也是罄竹難書。
我對《Code Blue》電影版的評分,可能會引起不少劇迷不滿,畢竟看網上不少評價,幾乎都是有讚無彈,尤其是山下智久和新垣結衣的影迷特別多,但這看來真的不適合拍成電影,或者直接以電視SP推出更為恰當。說起來,記得去年看過《Code Blue》的另一部SP,無論劇情或人物描寫,都比電影版深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