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boy

Tomboy

評分: 9/10
年份: 2011
片種: 劇情
導演: Celine Sciamma
演員: Zoe Heran ﹑Malonn Levana、Mathieu Demy、Sophie Cattani、Jeanne Disson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曾言:「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簡明 地揭示出「性」(Sex)與「性別」(Gender)的差異:前者是天生的生物性別;後者是後天的社會性別。一個人要經由學習社會 對「女人」定下的標準、規範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女人」;同樣的道理,「男人」亦是如此。法國新銳導演瑟琳‧席安瑪(Celine Sciamma) 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裝扮遊戲》便以尚未經歷青春期、社會化未深的兒童為主角,展演一齣性別的裝扮遊戲。

「男人」與「女人」的性別符號

在文化、宗教、風俗等社會規範的影響之下,我們對「男人」與「女人」應展現的樣貌總會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當然,隨著時間 的推移和社會的演變,性別涵義也會有所調整、改變。瑟琳‧席安瑪在片中以洛兒(ZoeHeran飾)和珍妮(Malonn Levana飾)這對姊 妹做對比,從外表和衣著為兩性的二元劃分做出粗略的定義:衣著上,10歲的洛兒多以短褲、T恤、背心、運動外套等造型示人,選的 顏色則是白、灰、藏青等的素色為主,妹妹珍妮的身上不但看得見粉紅色的蓬裙,衣服的花色也顯活潑、亮麗許多;髮型上,洛兒留著 中分短直髮,珍妮則是燙著小捲的長髮。顯而易見,導演刻意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性別符號加諸於兩人身上,分別標誌著「男人」與「女人」 的普遍形象。

「性別」的浮動性:洛兒與米克

一旦一個人表現出的社會性別與自身的生物性別相左,在成長的過程經常會遭到排擠或歧視,也會被形容成上帝將靈魂置於錯誤的軀體 中,不過,倘若從家庭或成長背景來分析,社會性別的養成其實是有跡可循。在洛兒的例子中,從她與父親(Mathieu Demy飾)的互動 來看,顯而易見洛兒的社會性別養成深受父親的影響。

父母通常是孩童第一個開始模仿、學習的對象,對洛兒而言,比起母親(Sophie Cattani飾),父親顯然更具吸引力,在電影的開場有兩 場戲足以證明:其一是父親教她開車;其二是她和父親同樣會用嘴玩吸麵條的遊戲。藉由這兩個段落,可以看出洛兒和父親之間的緊密連 結,也能發現父親對洛兒有著特別的期待。父親並非將洛兒看作「女人」養育,沒有讓她玩填充玩具或洋娃娃──西蒙‧波娃所說的「被 動之物」──而是將她抱在腿上,教她轉方向盤、打方向燈,教她駕駛汽車──被認為是男性所屬,陽剛味十足的表徵──顯見父親希望 洛兒能處於主動、掌控的位置。此外,父親的一句「接下來換妳開」可視為是父親對洛兒的肯定與讚許,經由賦與洛兒掌握方向盤的權力, 讓她有了「存在」。至於吸麵條的行為則讓洛兒秉承到別人──例如:不會吸麵條的妹妹──得不到的獨特位置和優點。

感受到父親特許的權力,洛兒知道自己的不一樣,因此她不能表現出讓父親失望的行為。當洛兒以「米克」的身分和鄰居小孩玩耍時,看 到男孩們集體站在草地上解尿,而她只能偷偷躲進樹林中,脫下褲子,蹲著上廁所,這使她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清楚認識到不管如何努力 在外顯行為上──諸如:踢足球、打赤膊、吐口水──學習當「男人」,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生物性別。西蒙‧波娃在《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1949) 裡提及女孩在感受到解尿程序的可恥且不便後,會不自覺地加劇遺尿的現象。因此,驚覺到此一事實的洛兒,在匆忙穿上褲子時便不小心將尿滴到 褲子上。為了不辜負父親特許的權力,也害怕父親知道自己跟一般女孩沒兩樣,洛兒不敢讓父親發現尿褲子的事實,只得偷偷躲到浴室清洗。

不過,「性別」其實是浮動的、不穩定的概念,洛兒在表現出「米克」的同時,也不時會顯露出「洛兒」的身分。在洛兒與父親玩牌時,父親讓 她嘗試喝酒,此時的洛兒是以「米克」的身分存在;下個畫面,洛兒躺在沙發上吸吮手指頭,父親將她靠在自己身上,並親吻她的頭,此時的洛 兒明顯是「洛兒」,享受著女孩撒嬌、倚賴大人的權力。

話雖如此,洛兒仍舊著迷於「男人」在社會/團體中的優越位置,特別是在她以「米克」的身分獲得麗莎(Jeanne Disson飾)──眾男孩所仰慕 的女孩──的愛之後,更不能放棄「米克」這個角色。當麗莎邀請洛兒和大家一起去玩水時,洛兒突發奇想將黏土捏成長條狀,塞進女性泳衣剪 成的泳褲中,為自己加上屬於「男人」的象徵,填補「女人」天生的缺乏(也許是出於「陰莖欽羨」的呈現?)。擁有「陽具」的洛兒,即擁有 優越性和力量的象徵,這使她在玩摔角時打敗其他男孩,也讓她得到麗莎的吻。嘗到了「陽具」的甜頭,洛兒回家後很慎重地將黏土捏成的「陽 具」放進裝有乳牙的鐵盒中,一同珍藏。乳牙標誌著成長,「陽具」則是「男人」的另一自我,代表主動、獨立、驕傲感和萬能,兩者的同時擁 有讓洛兒更為堅定地扮演「米克」。洛兒叫妹妹幫她修剪頭髮,也替妹妹打抱不平,藉以印證妹妹對「哥哥會保護我」的期待。

我叫洛兒:洛兒的自我認同

始終以「米克」的身分裝扮自己的洛兒其實是在否定自己的生物性別,也是在否定自我,因此當母親察覺之後,對洛兒說:「我不介意妳扮男生, 可是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也就是說洛兒必須先認定自己的生物性別,然後去認識自己,同時也讓別人認識真正的洛兒,之後想以「男人」或「女 人」的身分示人那是另一回事。導演藉著洛兒一角將刻板的「性別」二分法打亂,讓游移於「洛兒」與「米克」之間的洛兒經由摸索,找到自我的 認同。如此一來,她才能自信且開心地自我介紹:「我叫洛兒。」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