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es》:連第一步的自省也做不到,還談反思殖民主義?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8月24日
Tides
評分: 3/10
年份: 2021
片種: 科幻
導演: Tim Fehlbaum
主演: Nora Arnezeder、Sarah-Sofie、Boussnina、Iain Glen
歐洲科幻文藝片《Tides》試圖透過一個太空移民者掙扎求存的故事,表現對殖民主義的反思,無奈編導始終無法擺脫歐美人唯我獨尊的霸主心態,致令影片成績大打折扣,有違創作原意。
影片故事講述未來克普拉人類衝出太空,積極尋找可供殖民的星球居住。一群太空探索者抵達一個有繁衍生命潛質的原始星球後失聯,人類再派第二支隊伍作出調查,可是降落時太空船失事,只有女主角Blake(Nora Arnezeder)倖存。她在這個文明仍處落後期的星球探索,被原住民捕獲,不久又獲救,竟發現包括其父親在內的第一批太空探索者仍然生存,並且以支配者的身分苛待原住民,計劃安排人類進駐這個星球。而整個計劃的關鍵,就在Blake攜有的生物指標證明數據...
影片雖以科幻外殼作為包裝,但幾乎已是開宗明義地宣示,這是一個關於反思歐洲過往殖民主義的故事,尤其影片在世界不少地區發行,把英文片名由原來的《Tides》改為《The Colony》,直白地表示出編導的意圖。然而當觀眾看完電影或許都會發現,儘管編導有意透過解放原住民的劇情,以及女主角父女的覺醒,去批判殖民主義對少數族群的滅絕性打擊,但看下去就隱隱覺得有些不太妥當的不自然感覺,這是因為影片對殖民主義所謂的批判,其實一直都未有真正跳出固有的白人至上思維方式提出思考,說到底被殖民者能否被解放或賦予自由意志,到了最後還是由白人說了算。
從片中的人物設計構成可以看到,要達成廢棄殖民計劃的目標,依賴的只能夠是Blake這位於同類電影常見的「白人聖母」的自我醒覺。片中的原住民蠻荒落後,不通情理,對於作為少數的太空探索殖民者的侵略和管治,幾乎是毫無還擊之力,他們的年幼兒童被活捉威脅,只好落得被囚禁的命運,基本上他們是完全沒有想過能夠透過大規模的反抗去恢復自由,一直要等到聖母Blake的出現,才能扭轉局面。而劇情發展下去,Blake也繼續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不但憑一己之力,解放了所有被囚禁的原住民,而且也阻撓了探索者首領通知大本營進駐的圖謀。所以說,原住民的命運,完全就是掌握在這名突然自我覺醒的白人聖母手中,而跟他們本身沒有太大關係。
有人可能會問,片中一些原住民的角色,例如被歸化的士兵Paling,或者變節的Narvik,不是都由白人演員扮演嗎?如果全片都是白人演員演出,上述的指控的確是可能推翻的,然而片中卻有有意無意地加入了亞裔母子和黑人太空人等,表面上可能是想表現電影製作上的多元包容性,實際上對於題旨表達卻弄巧反拙,反而令到「白人聖母」的形象更鶴立雞群。補充一句,我的意思不是說所有戲都要找來一大班少數族裔演員去演,好像說迪士尼說要找非洲裔演美人魚這些,我也覺得是太過矯情造作,只是當你去拍殖民主義反思這種題材,在人物構成的安排上,就不能不多作深度思考了。
像《Tides》這種所謂帶有歷史反思意味的故事,其實近年荷李活也拍不少,你說他們偽善或者過分理想主義也好,但好歹人家都懂得裝裝樣子,至少在角色和情節安排上,會作出一些所謂的「政治正確」選擇(雖然有時候是正確得有點矯枉過正而令人感到肉麻),避免自相矛盾;相比之下,《Tides》就連這首先要擺脫的高高在上姿態的第一步自省也做不到,明知歐洲人已不如大航海時期尊貴但還是抱持著文明領導者的傲慢心態,這還談什麼反思?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