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ice

Splice

評分: 6/10
年份: 2010
片種: 科幻
導演: Vincenzo Natali 雲新素拿他利
演員: Adrien Brody 艾哲倫保迪、 Sarah Polley 莎拉寶莉

無論科學知識和技術如何與時俱進,當中有一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人為科學與自然之間 的平衡,這也是科幻電影或小說中必然會觸及的話題。關於此,基於宗教、道德與倫理等無可爭辯的強硬立場, 多數作品對違反自然法則,或者人為凌駕於自然之上皆持批判的態度。因此,電影中的人造怪物外表醜陋不堪、 生理結構帶有先天性缺陷、極具侵略性和毀滅性,不是被置於反派立場,就是屬於悲劇性角色,大衛‧柯能堡 (David Cronenberg)版的《變形人魔》(The Fly,1986)的Seth Brundle一角即為後者。然而,在《接種》中, 導演文森佐納塔利(Vincenzo Natali)為人造怪物創造了一個新的位置。

如同其他科幻電影人造怪物的產生,《接種》的卓恩(Delphine Chanaac飾)也是來自科學家的野心。艾兒莎 (Sarah Polley飾)和克里夫(Adrien Brody飾)這對科學家情侶為了治療人類的各種疾病,成功混合多種生物的 基因,製造出富含高蛋白的新品種生物。然而,不滿足於此的艾兒莎偷偷結合自己的基因,培養出長相特異、擁 有長尾巴的人形怪物,並當成自己的小孩般視如己出。一次的識字練習中,這隻新生物在無人指導下拼出艾兒莎 衣服上的單字Nerd(書呆子),靈機一動下,艾兒莎便將她取名為卓恩(Dren)。

首先,名字是讓卓恩的存在擁有意義的第一步。有了名字,人造怪物不再是普通的人造怪物,牠的存在位置也有了 微妙的轉變。通常來說,人們對於科學實驗下的動物不會費心去取名字,頂多以編號稱呼,唯有貓狗等寵物,才會 取上一個獨特的名字。因為有了名字,彼此的關係會更為拉近,表示對方的存在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因此,當克 里夫仍因科學道德因素而無法接受卓恩,甚至想將之銷毀時,艾兒莎不斷阻止他,兩人還為此產生激烈爭吵。然 而,不同於克里夫以嚴肅的態度視卓恩為一科學物種,艾兒莎對卓恩百般呵護,當卓恩表現良好,還會以「好女 孩」來讚美,顯示出卓恩在艾兒莎的心中不只是一隻實驗動物,兩者之間的互動明顯更為親暱,原本的「牠」成 了「她」,她們的關係已然開始發酵。

卓恩的獨特不單單來自於名字,還有她的基因來源。卓恩的身上融合了多樣物種的基因,其中之一即為艾兒莎的基 因。即便僅有這微薄的聯繫,從這層關係上來看,卓恩和艾兒莎仍舊可視作母女,而艾兒莎對待卓恩的態度也像母 親一般,細心教導她識字、為她穿衣打扮,一旦卓恩表現差,艾兒莎也會生氣罵她。取名讓卓恩從實驗動物變成近似 寵物的存在,基因的聯繫和情感的注入,則讓卓恩再度從寵物昇華為與艾兒莎幾乎對等的位置。導演不斷打破道德 倫理的規範,挑戰觀眾的接受程度,直到被戲稱為「人獸交」的橋段,終於徹底爆發,攪亂科學與自然的平衡、直 搗道德倫理的最後一道防線,讓卓恩從某種層面來說,完完全全被置於與人類同等的位置上。

如此的角色設定和劇情安排,顛覆過去總是將這些科學怪物擺在「他們」位置的傳統,之所以稱之「他們」,為的 就是突顯不同──包括外型、善與惡、文明與野蠻、理性與本能等──強調人類的「我們」還是比「他們」高為一 等,「他們」不過是由「我們」所創造、控制的東西罷了。卓恩嗜生肉、不會說話、智能或許不比人類、外型上也 有極大的差距,其實還是可以列入「他們」一族,但從艾兒莎的態度,以及克里夫動情與之性交來看,「我們」是 自己毀掉這層差別性,讓「他們」成為「我們」。有趣的是,倘若由諷刺的角度解讀,根本是「我們」自我貶低、 甘願成為「他們」,特別是隱含亂倫(父女)意義的性交場面出現,使得這層屬於人類操守的倫理道德徹底淪喪, 回歸為獸性本能。

導演的初始構想為何?旨在賣弄畸情,抑或警世,我無從得知。然而,事實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此快速,甚至到了 我們無法預想的速度,基因工程的新聞也早已不是新鮮事,只是人類的道德倫理有否隨之進步?這點是值得懷疑的。 「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走太遠了。」以人造人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寵愛珍娜》(The Adoration of Jenna Fox,2009) 寫道。與一鳴驚人的大銀幕處女作《心慌方》(Cube,1997)相比,《接種》的劇情安排顯然漏洞百出,很多 支線拋出去之後便沒了下文,侷限了能發揮的空間。慶幸的是,在人性與人心驚悚這塊領域,導演仍維持一定的水準。 當大腹便便的艾兒莎遠望窗外的城市景致,她眼中的人類未來是什麼?

猛人- Delphine Chanaac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