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ko
評分: 8/10
年份: 2007
片種: 紀錄
導演: Michael Moore 米高摩亞
演員: Michael Moore 米高摩亞
米高摩亞的紀錄片﹐ 向來備受爭議。 雖然多部作品都在世界各地揚威﹐ 但是同樣地卻經常被評為嘩眾取寵﹐ 內容偏頗。 不過撇除這種種指控﹐ 有一點不能否認﹐ 就是他的確透過影片道出了不少美國社會問題﹐ 例如其最新作品 《Sicko 》﹐ 便把美國不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 鞭撻得 體無原膚。
相對於校園槍殺或伊戰等比較全球性的議題﹐ 美國醫療保險這個題目﹐ 對於亞洲地區的觀眾來說﹐ 無疑比較遙遠﹐ 吸引力也肯定不強。 相對 來說﹐ 像我這等留美日子不淺的觀眾﹐ 便頗有一番感受﹐ 不能不大力 推薦所有美國朋友看一看。
米高摩亞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手法﹐ 大致上和以往分別不大﹐ 都是以比較 一面倒的材料﹐ 強烈批評美國現時的醫保制度﹐ 而且﹐ 為了加強效果﹐ 更花了不少篇幅介紹加拿大﹑ 英國﹑ 法國﹑ 甚至是古巴提供的免費全民健 保制度﹐ 藉著抬高外國去貶底美國的方式﹐ 去諷刺本土制度的落後和不 合理﹐ 例如在美國﹐ 即使本身是醫保受保人﹐ 但是仍要支付高昂的自付 額﹐ 結果一名在工業意外被割斷兩指的病人﹐ 只能負擔支付一隻手指的 醫療費用(12,000美元) ﹐ 被逼放棄索價60,000美元醫療費的另外一隻手指﹔ 相對來說﹐ 一名在加拿大遇上工業意外﹐ 五指同斷的病人﹐ 卻能夠不付 分文便獲得醫療服務﹐ 把所有斷指接駁。
不少人批評米高摩亞的紀錄片不夠全面﹐ 往往集中放大片面情況 ﹐ 加以 大造文章﹐ 這是事實。 不過大家不要忘記﹐ 摩亞不是新聞從業員﹐ 他實在 沒有如新聞界的義務﹐ 務必要把事實的兩方面客觀地展示。 他不竟只是一名 商業(或獨立) 的電影人﹐拍片除了要向投資者或觀眾交代外﹐ 目的不過是 發表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吧了。 紀錄片不一定要像新聞片一樣﹐ 也不一定是 權威的知識提供者﹐ 這是觀眾必須首先理解的事實。 不論是劇情或紀錄片﹐ 觀眾應該學會思考內容﹐ 自行分析﹐ 而不是照單全收。
說回此片﹐ 無疑手法是有嘩眾取寵成分﹐ 而且描述外國醫療制度的情節也 太長﹐ 似有喧賓奪主之嫌﹐ 不過有一點值得留意﹐ 他批評美國醫療制度的 情節﹐ 不是空口說白話﹐ 盡管我們不能確認片中的受訪者﹐ 是否全部都是 真人真事﹐ 但是在美居住的觀眾都知道﹐ 片中描述的情況絕非個別例子﹐ 而是非常普遍﹐ 即使身邊可能找不到相似遭遇的朋友﹐ 每日翻閱報紙﹐ 也 能夠找到不少相關新聞。 正因如此﹐ 影片特別容易惹人共鳴 。
如果真要指出影片之弊﹐ 看來就是編導過分頭腦簡單的結論。 按照影片說 法﹐ 要解決美國醫保毛病﹐ 最佳辦法就是汲取外國經驗﹐ 提供全民健保。 但究竟這是否就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良方﹐ 影片由始至終未能提供任何富說 服力的解釋。 編導只是一再帶出問題﹐ 以及借鑒其他國家制度﹐ 一廂情願地總結 粗淺結論﹐ 認為美國可推全民健保﹐ 但是對於推行上的可行性﹐ 卻未有提 及﹐ 例如不少國家之所以能夠提供全民健保﹐ 是和其稅收政策有非常密切 關係﹐ 可是摩亞在片中對此卻隻字不提。 事實上﹐ 全民健保在美國一向是 熱烈的話題﹐ 不論是美國聯邦或地方政府﹐ 都有不同爭論﹐ 不過目前為止﹐ 各界對於這項議題﹐ 仍未取得任何共識﹐ 要徹底解鈴﹐ 是談何容易。
無論如何﹐ 米高摩亞的《Sicko 》﹐ 始終是有其貢獻。 盡管影片未能令到美 國的醫療制度改變什麼﹐ 也未提出任何具體的解救之道﹐ 但至少牽起了 關注﹐ 讓更多人了解美國的社會問題﹐ 尤其是不諳制度政策的新移民﹐ 更應一看此片﹐ 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更深入的認識。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