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Andreas
評分: 6/10
年份: 2015
片種: 災難
導演: Brad Peyton
演員: Dwayne Johnson、Carla Gugino、Alexandra Daddario、Hugo Johnstone-Burt、Ioan Gruffudd、Paul Giamatti
好萊塢總是不厭其煩於編撰末日圖像,從颶風、火山、海嘯、地震等自然災難,到病毒或外星 生物引發的禍害,人們一次又一次遭受侵擾,最後再從一片傾頹中重獲新生。破壞、重建,重 建、又破壞,規律地在大銀幕上不斷輪迴,而觀眾照樣樂此不疲。若要探究其原因,或許是因 為這些看似駭人的末日景象終究只存在於電影的幻想裡,與現實世界仍存有一段安全的距離, 於是兩相對照下,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便顯得安穩許多。易言之,現實生活愈是苦悶,愈是需要 末日災難電影的救贖,譬如已連續四年面臨乾旱危機的加州。
誠如英文片名所示,《加州大地震》是以著名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所 引起的大地震作為拍攝背景。這段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交界處的斷層,曾在1906年 造成芮氏規模7.8的舊金山大地震,讓許多科學家紛紛以此斷層為研究觀測對象,甚至預估 倘若整條斷層同時破裂,將產生規模9以上的超級地震。幸而到目前為止這只是預測,從未發 生在真實生活中。不過導演布萊德‧派頓還是預先在大銀幕上做出模擬,讓人得以感受加州崩 塌後的末日景況。從好萊塢地標、金門大橋,到一棟棟高聳入天的鋼筋混凝土大樓,全都隨著 震波瞬間坍塌。一時間石塊散落、煙塵瀰漫、火舌四竄,在視覺特效團隊的努力打造下,這些 畫面無疑是極富震撼力的奇觀。
如若象徵力量與巨大、號稱不沉的鐵達尼號的沉沒,帶來的是人類的失落,那麼《加州大地震》 所震碎的就是「加州夢」。片中,雷(Dwayne Johnson飾)的女兒布蕾克(Alexandra Daddario飾) 一行人在逃難時曾途經諾布山(Nob Hill),還刻意提及地名的由來和歷史背景,突顯其富有貴 族住宅區的特色。只是此時顯現在眼前的景象早已不復繁華,人去樓空的殘破凋零,令人不禁 有種繁華落盡終成空的虛無之感。事實上,從19世紀的淘金熱開始,到如今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矽谷高科技產業等的經濟發展,風光明媚、氣候怡人的加州始終是美國人所嚮往的桃花源,就 連香港電影《重慶森林》的阿菲也做著加州夢。殘酷的是,現實總不若夢想那般美好,如同雷和 建築業大亨丹尼爾(Ioan Gruffudd飾)的經濟地位的對比,貧富差距的擴大早已逐漸侵蝕美夢。
隨著一棟又一棟象徵經濟高度發展的摩天大樓的建立,一般百姓的尋夢之路也就更加艱難。 當夢想愈來愈遙遠,我們能確實掌握在手中的還剩什麼?《加州大地震》給的答案是家庭價值。 雷和妻子艾瑪(Carla Gugino飾)在多年前曾因意外而痛失摯愛的大女兒,事後雷自責不已, 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艾瑪和布蕾克,進而造成夫妻關係的碎裂。多數好萊塢電影的英雄都出 身於破碎的家庭,雷的英雄形象亦脫胎於此,只是他不似蜘蛛人或蝙蝠俠以打擊邪惡勢力、拯 救世人為職志,他所在乎的,基本上只有他的妻子和女兒;即使他身為一名消防救難隊員。
彷彿是為了贖罪,當大地震降臨之時,駕駛著救難直升機的雷首先拯救的是在高樓樓頂避難的 妻子,接著兩人立即北上前往舊金山尋找女兒。途中,兩人當然曾幫忙無助的人們避開災禍, 但這些行為更像是順道之舉,畢竟找到行蹤不明的女兒才是首要之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 選擇蒼生、捨棄家人,雷則是恰好相反,孰是孰非不置可否,但如此安排不免讓劇情簡化到了 極致,更少了全體人類同舟共濟的悲壯戲劇效果。電影簡化的不止於此,對於角色的刻畫也十 分扁平,尤其是丹尼爾。
如同前段所提,《加州大地震》所傳遞的是家庭價值,而選擇蓋房子(house)、捨棄建立家庭 (home)的丹尼爾,顯然是必須剔除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被設定成介入雷和艾瑪、布蕾克 之間的角色。於是乎,與「家庭」處於對立位置的丹尼爾,被塑造成集一切負面形象於一身的 人物:不懂得付出、自私自利,甚至行害人之舉。丹尼爾的惡猶如一列失速的火車,從他遺棄 困在車裡的布蕾克獨自逃生開始,便一路往前衝並向上加乘,直到最後被天上砸下來的貨櫃 (天譴的具象化?)壓死才宣告終結。丹尼爾固然屬於反派人物,但他的行為卻不會令人恨得 牙癢癢,也不會因為他展露出人性的黑暗面而有所感慨,只能說這個角色存在的目的性非常 明確,卻難以留下任何鮮明的印象。相較之下,那對鬥嘴的老夫妻反而生動得多。
在災禍來臨時,唯有至親的家人可以不離不棄,並給予對抗一切困難的力量,而能夠支撐起一 個家庭的人,只有丈夫/父親。無怪乎艾瑪遭遇危機時,第一個打電話給她的人是雷;布蕾克 受困時,想到第一個求救的對象也是雷,甚至最後將她從鬼門關前拉回的人,還是雷。就像《即 刻救援》(Taken)系列電影裡的父親布萊恩,雷同樣展現出「最強老爸」的氣勢,這不禁啟人聯 想,近年來好萊塢頻頻塑造是類父親的形象,是否意在對抗高漲的女權,重申父權的價值? 而在鞏固父權社會之前,首要任務自然是重建傳統家庭──父權體制的維持基礎。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