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 Killers

Real Killers

評分: 9/10
年份: 1996
片種: 劇情
導演: Mike Mendez
演員: Dave Larsen ﹑David Gunn ﹑Damian Hoffer

注:內文包含劇透﹐敬請留意。

「FUCK!!!」

這部作品是筆者的一位資深影迷友人所推薦的。其實看本片之前,筆者才看過了由白靈與Edward Furlong合作 演出的《Living and Dying》,而雖然該片在故事劇情的推演公式上與本片頗有幾分類似,但也只是在故事中的 角色在身分立場的轉變有所重疊,《Living and Dying》的故事就是單純的警匪犯罪片,整體的表現是與本片背 後的影射無法比擬的…且看筆者接下來的解析。

嚴格說起來,雖然本片是受了《Natural Born Killer》的影響所拍出的作品,但是《NBK》的類型卻是相當難以歸 類。你能說它是一部公路電影,因為他確實存在著『自我探索』、『未知』的元素,在視覺上也充滿著公路電影 應有的元素(荒漠、公路、旅程);你也能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描述的就是男女主角彼此那病態 的愛情(同時也是與原創故事人Quentin Tarantino的另一部編劇作品《True Romance》去作出一個對照比較); 又或者,說本片是一部影射並諷刺電子媒體與現實生活的暴力氾濫之『後設電影』,而本片也確實是在佈局上完全 以觀眾在觀賞電視媒體所看到的一切事務為主要的風格,明顯如可樂廣告、其他社會暴力事件的新聞畫面、早期 MTV所普遍存在的視覺暴力。但是《NBK》就根本來說,主要的故事格局仍是傳統的『公路電影』,其他的旁枝 細節只是近乎陪襯的效果,在故事的表現是兩頭溝不著的前提下(考慮到至少融合了三種電影類型),Oliver Stone 其實讓《NBK》在最後是被過度放大了『媒體暴力』這個故事環節,也因此使得身為後輩作品的《Real Killers》 被拿來與《NBK》在先天就條件不平等的狀況下比較。

《Real Killers》描述一對為了30元不到而殺害父母的兄弟在逃獄後闖入了一個看似平凡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成員是 為兩個女孩(一個成年、一隻小蘿莉)與一對夫妻,故事前半段描述這對兄弟在闖入這個家庭後的種種暴行,同 時也在雙方對話的過程中調侃了不少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現象與新聞媒體文化。而當警方攻堅進入這個家庭並試圖 追捕兩位重刑犯時,看似柔弱的這個家庭,卻展現了嗜血暴力面。這個家庭的兩位女兒都是對於犯罪有著病態的迷 戀(包括母親的角色在內)、而一家之主的父親則是曾在越戰中殺人無數的所謂戰爭英雄(還自稱曾姦殺無數兒童)。 後半段的劇情就是描述這真本性全露的家庭與警方以及兩位主角兄弟的三方惡鬥,而筆者所看到的結局(台灣版DVD) 是主角中的哥哥在生存下來後離開了那個房子,卻逃不過警方亂槍打死的命運。然而感謝網路的發達,讓筆者有機會 見識到真正的結局…同樣是殺出活路,但至少交代了變態小蘿莉的下場,而當哥哥主角離開了房子,他才發現整個 小鎮的人都是殺人犯,先是看到警方慘遭居民分屍啃食,其次帶頭者正帶領眾人靠近主角,主角看著沒有子彈的槍, 一句脫口而出的「FUCK」是何涵義似乎不言而喻。

如果不是因為本片的『真正』結局,筆者也不會對本片有這樣深刻的印象,雖然本片所描述的是美國社會所普遍存在 的暴力(不論現實或媒體),但是之中所在背後更根本所探討的卻是壓抑與真性情。影片最終仍是在人性V.S獸性上 面去作出了一個結論式的開放探討,不論是新聞媒體為了話題的炒作而將惡人包裝成銀幕英雄的扭曲(歐美比較常見, 鮮少在台灣看到這樣的現象,除了24小時無間斷地放送最新消息的狀況是全球共通);兩位主角純粹的性惡(正確來 說,順應本性與本能,這部分共享了《NBK》『追求真自由』的詭辯論調);文明社會下扭曲的價值觀(不論這一家 人或是整個小鎮的人吃人,似是暗示觀眾被媒體所養大的胃口與潛在的嗜血本性,同時也婊了中產階級的虛偽);以 及秩序的崩壞(片尾被生吞活剝的執法者,對比於現在第三勢力的媒體夾帶著民粹而左右著執法立場,本片表現的手 法相對溫和的多),面對著這樣一個扭曲的世界,除了一個「FUCK」,還能說甚麼?

「FUCK!!!」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