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 Indigo
評分: 8/10
年份: 2013
片種: 劇情
導演: Michel Gondry 米高歌治
演員: Audrey Tautou 柯德莉塔圖、 Romain Duris 羅曼杜希、 Omar Sy 奧馬司、 Gad Elmaleh 加德艾馬力
《戀愛幻遊》改編至法國作家Boris Vian的《L'Ecume des jours》。別於富有浪漫色彩的影片名,以愛情包裝的故事 譏諷著社會的矛盾,情節更處處可見法國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蹤跡。若然抱著一看愛情故 事的心態進場,觀眾說不定會失望。我會說故事跟《愛麗絲夢遊仙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後者踏足了脫離常軌 的異域,前者則著著實實活在荒誕離奇的現實,但無疑地兩者都透過誇大的手法放大日常人們經已習以為常的不合理。
甫一開場,畫面斑斕的色彩已叫人注目,一碟碟排列在桌上的佳餚如有生命般躍動著,對比鮮明的顏色率先滿足了 眼睛。然後,男主角哥蘭(羅曼杜希飾)進場了。他發現私人廚子尼古拉(奧馬司飾)在跟不願從水龍頭出來的 鮮魚糾纏,於是想到要用鮮魚喜歡的菠蘿味牙膏誘牠出來。這時,他的友人(加德艾馬力飾)來訪,二人握手打招 呼,手腕如上了發條般360度的轉。如是這般,在觀眾能有足夠時間投入劇情之前,影片便把它毫無邏輯可言的世界 觀呈現在我們眼前,到電影完結了,所有的「不合理」在影片也不過是日常的一部份,因此也聽到不少觀眾離場時 嘀咕「不懂他想幹嘛」。但撇開細節不談,電影的主線其實很清晰。故事是說哥蘭透過尼古拉認識了歌露兒(柯德莉 塔圖飾),二人相愛至結婚,但後來歌露兒染上了怪病,使得富有的哥蘭不得不出外找工作。而哥蘭的友人迷戀作家 帕特,不惜豪擲金錢,以致哥蘭的負擔增加。各人原來愉快的生活漸漸都蒙上了一層陰霾。
簡單的故事之所以變得不平凡,不單單是因為天馬行空的情節,更是因為散落在四處的隱喻想讓人一一拾起來細嚼。 比方說在戲中出現的作家帕特(Jean-Sol Partre),他就是以存在主義聞名的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他 其中之一的核心思想便是「存在先於本質」。在創造者並不存在這個大前提下,人類也就不是為著某個原因而被創造, 因此存在本身也就沒有所謂本質可言。脫離了宗教、本質等的枷鎖,人意識到自己是孤獨的存在時,人也就有了自由, 亦有責任為自己作出選擇。在片末,哥蘭友人的女友因為不想男友再沈迷下去,親身去找了帕特。帕特如是回應:「他 有權利買我的書,這是他的自由。」然後對方便如是說:「那我殺你,也是我的自由。」說著,她拿出械具把帕特的心 挖掉了。人人都有自由的時候,他人作出的選擇未必能符合到自己的利益,這也是對沙特說的「他人就是地獄」的回應。
米高歌治導演在拍攝《無痛失戀》時已處理過存在主義題材的電影,是次亦顯得得心應手。存在主義的興起是基於對資 本主義、機械化社會的抗衡,在電影中亦保留了大量這樣的元素。很多事物都無意義地系統化,就連哥蘭的一雙鞋亦成 了一對機械。影片中亦有讓人想起《摩登時代》的片段,在生產線的人們默默工作,有人出錯了便如更換零件般找其他 人替代。在集體化之下,個人變得沒有價值,因此縱然有人死去了,身邊的人也沒有感覺似的正常作息著,死去的人也如 垃圾般被掃掉。電影亦加入了很多玩味,插入了多個快鏡和慢鏡,讓人想起舊年代的影片。隨著劇情越趨沈重,影片色調 亦轉為灰暗,到最後變成全黑白,沒有聲音,還加入了暗角效果,宛如默劇年代出品的影片。
比起《戀愛幻遊》,個人更喜歡台灣的譯名《泡沫人生》,更能清楚表達故事的要旨(當然香港是想以愛情作主打銷售 吧……)。雖然驟眼看很「無厘頭」,但細嚼的話不失驚喜,亦不失那一點的浪漫。
文: 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