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bye Bafana
評分: 8/10
年份: 2007
片種: 劇情
導演: Bille August 比利奧古斯特
演員: Joseph Fiennes 約瑟夫費因斯 、 Dennis Haysbert 丹尼斯海斯伯特、 Diane Kruger 戴安克魯格
《再見巴法納》:第一人稱的第三視角
小人物;大人物。主角;配角。從一個角度述一件事;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述同一件事。傳記電影;
只是有人疑問,所傳記的那個人就是傳記的那個人呢。
可以說這部電影很浪費;因為它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繪一個並不重要的人物。可是也可以說這部電影很獨
特;因為它著力於一個重要人物身邊的一個小人物,以此及彼地從側面去描繪那個大人物。在我看來,這部
電影是以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的另類作品。講述的人就在電影裏,他所講述的依舊是他的故事;只是,電影
所講的卻是另一個人的故事。
--火神紀。題記。
看電影其實跟玩RPG遊戲差不多,最常見的不外乎兩種述角度;或者完全進入電影裏的角色以第一人稱的視角 進行述,或者是直接超然於電影之外像一個客觀記錄者視角,即第三人稱的視角進行記錄。然而這部電影卻給 了我一種完全不同的觀感,它是把這兩種述角度有機地結合完全地融為一體。
從表面上來看這部電影,只是約瑟夫費因斯(Joseph Fiennes)所飾演的獄卒詹姆斯格雷戈裏那平寂不驚的自 傳型電影。電影本來也是改編自詹姆斯的同名自傳,這一點應該是忠於原著的。然而這部電影另一個很大的組 成部分則在於,它以第一人稱在進行述的同時,這個第一人稱也作為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述了南非前總統,由 丹尼斯海斯伯特(Dennis Haysbert)飾演的尼爾森曼德拉在當上南非第一任民選總統之前長達二十年的牢獄生 活,以及曼德拉這個人物在言行、思想上對第一人稱這個角色所起到的影響。
看完這部電影,總會有人在問:這部電影究竟是講詹姆斯的故事,還是講曼德拉的故事;第一主角究竟是平白 無奇的白人獄卒,還是傳奇般的黑人總統。在我看來,這樣的混淆也正是這部電影所與眾不同並且成功的地方。
詹姆斯生活裏的細節,百無聊奈的夜晚在酒吧裏喝上一杯小酒,或者躲在圖書館裏讀那份著名的《自由憲章》; 事無巨細地都被詳盡地記錄。從電影篇幅所占的比例來看,詹姆斯應該是佔有絕對優勢的。然而從時間的跨度 上來看,電影的開始在於詹姆斯與曼德拉的相遇,結束在曼德拉被釋放;而從劇情上看,電影很大程度上描繪 了曼德拉對詹姆斯不顯山露水卻抛磚引玉的影響。
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側面描寫。描寫一個人物不從正面進行直接描寫而是通過這個人物周邊以及這個人物對周圍 人事的影響來展現其人格魅力進行刻畫;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不論詹姆斯所占的篇幅比例有多少,他依舊不過 是歷史傳記中一個曲筆的側描角度而已。把他算為配角似乎也並不為過。
雙主角或者多主角的電影並不鮮見;而像這樣把絕對主角混淆並且可以成功地換位的電影也許就並不多見了。 可以說,這是一部以第一人稱為角度的自傳電影,同時也是一部以第三人稱為角度的他傳電影。第一人稱在第 三視角的成功,是這中電影最特立獨行的事模式。
我們也許不必那麼費勁地想把第一主角從這部電影裏給剖離出來;因為從本質上說,詹姆斯和曼德拉這兩個人 的人生軌跡根本就是扭結在一起沒有辦法區分開來的。另類的事角度,也許也得益於這兩個人這種形 而上學的親密關係和扭結得密不可分的人生軌跡。
詹姆斯如果沒有遇上曼德拉;他和戴安克魯格(Diane Kruger) 所飾演的那位美豔的妻子的人生也許真的就乏陳 可述了。他將會是南非獄政系統裏一個默默無聞的公務員,而她,則會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理髮師。他們將養大 同樣默默無聞的兒子和名不見傳的女兒,然後老去。除了他們的兒孫後輩也許沒有人會記得他們;而且就算記得, 兒孫後輩的記憶也不過數代。之後,他們將被時間和歲月徹底地掩埋而後被人們徹底地淡忘。
掌握一門方言將給一個人的人生帶來多大的變化;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現了最美好的前路。電影給我們展現了那種 種族隔離時代背景下的南非,占南非人口少數的白人占統治地位,而占人口大多數的黑人處於被統治地位;白人 與黑人有著嚴明的分界,黑人沒有選舉權,沒有土地使用權,沒有行動自由的權利,不能獨自經商、住房供給 和享受教育等等。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詹姆斯之所以得天獨厚是因為白人的孩子從來都不屑於去學習當地黑人的方言土話, 而他自小沒有兄弟姐妹,住在一個諾大的農場裏,只能與他的黑人朋友巴法納一起玩耍。巴法納教會了他說班 圖語,也教會了他一起當地民俗裏的格鬥遊戲。
作為黑人民族領袖的曼德拉被捕入獄,但是曼德拉卻在監牢裏說著一些誰也聽不懂的班圖語與外面的人們互通 有無指揮著非洲民族會議的骨幹成員對當局進行軍事武裝抗爭;南非當局政府對此無計可施。詹姆斯由此而進入 了歷史舞臺,成了曼德拉的看守者以及檢查官,作為審查處主管,他將監聽所有的探監通話、書信往來和日常對話。
曼德拉的人格魅力表現在,在他與詹姆斯接觸了之後他對詹姆斯本身所起來的巨大影響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詹姆 斯在人性上的蛻變以及人格上的昇華。這是用側面描寫曼德拉,塑造人物的巨大成功。
詹姆斯除了童年時代之外,他周圍的環境,他身邊的人,他所受到的教育告訴他,南非黑人本來就低於其他人種 的民族,他們是強盜而卑賤的民族。我不想去評價這樣的價值觀,因為我記得某個心理學的老師曾經告訴我,當 一個非常可笑的謊言每天在你耳邊說一次,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可笑,可是當這個謊言一直重複上了五年,所有 的人都會認為那是真實可信並且深信不疑的。何況,在電影裏的那個南非,所有的白人孩子從他能聽懂大人們所 說的話的時候開始,這樣的一個謊言會一直重複到他們死去為止。我們能如何去評價這樣的一種價值觀;當一種 可笑的甚至是荒誕的價值觀被整個時代認可,被整個時代裏的所有人認可,再荒誕都會變成真理了。
或者說。我應該是想著去批判這樣的價值觀的;只是,在我看來,任何的批判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似乎都是盲目而 無理的。我們可以去批判那樣的社會環境、輿論環境與教育制度;可是那些人們,不管是統治階級的白人或者被 統治的黑人,其實都是挺無辜的。
從偷偷地閱讀《自由憲章》開始,從與曼德拉辯論平等和自由開始;我們在詹姆斯身上看到的,是從一種仇視黑 人、以身為白人為榮、以自己所受的教育為基礎的荒誕的卻已經成為事實的價值觀與人性的良知進行著根本而徹 底的爭鬥。
平等、自由,這似乎是人類的天性。不論是黑人、白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種。只要是人,當人類被賦予了思想,對 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似乎就從來不曾停止過。於是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裏先後都曾經暴發過大小不一的爭取自 由和平等的解放戰爭;這是人類的思想之光,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天性,人類才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文明和成就。
詹姆斯的蛻變是良性的,與天性相關的覺醒。從一個人,到一個社會。也許,這比曼德拉被釋放的那些政客們更 讓我感歎;因為詹姆斯的蛻變是自發的,而政客們是迫於社會輿論壓力和國際環境的壓力才不得不把曼德拉釋放。 自發與非自發,顯然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
最後我想說的是,關於巴法納的定義。很多時候我以為,詹姆斯的童年玩夥巴法納就是長大後的曼德拉。然而, 電影裏似乎並不曾就此而給我的這個想法以驗證。看到電影的最後,當曼德拉大踏步地走出關著他二十年的監獄; 詹姆斯送給他一個小時候巴法納送給他的護身符。鏡頭切換,曼德拉走向已經嗅到自由氣息的激動群眾,而詹姆 斯則坐在椅子上說:再見,巴法納。
如果說就用這樣的一句臺詞去把曼德拉判定為巴法納也許有些過於武斷了。從兩個人的交往過程裏,不管是那場民 族劍術比賽,或者是詹姆斯送護身符的那組鏡頭,都沒有兩個人相識離別後的重逢的劇情。所以,我的想法是;其 實巴法納並不是曼德拉。
這一認定將這部電影推到了意象的層次上去。巴法納並不是曼德拉;然而,那個瘦小的黑人男孩卻成了這部電影的 命名。巴法納也許已經不只是巴法納了,它意味著覺醒、跨越人種的友誼、人性蛻變、人格昇華與那個行將就木的 南非種族隔離獨裁政治體系。
我喜歡這部電影。非常喜歡。兩屆奧斯卡得主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的確出手不凡。拋開所有有 關政治的暗喻,這部電影更成功的地方在於敘述角度的獨特,以小見大的側描以及不分人種、民族的人性反思。
猛人- Joseph Fiennes 約瑟夫費因斯、Dennis Haysbert 丹尼斯海斯伯特、Diane Kruger 戴安克魯格
文: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