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 Betrayed
評分: 6/10
年份: 2009
片種: 懸疑
導演: Adam Kane
演員: James Van Der Beek ﹑ 刁毓能﹑ Tzi Ma ﹑ 曾江﹑ Mintita Wattanakul
由美籍台灣人刁毓能監製的懸疑查案片《 Formosa Betrayed 》﹐ 以八十年代一宗旅 美台灣學者的謀殺案為引子﹐ 揭露當年台灣國民黨政府對民眾的政治打壓。 影片 在海外牽起不少話題﹐ 不過礙於其支持台獨的訊息明顯﹐ 相信很難在大中華地區公 開上映(事實上﹐ 影片的台灣場景﹐ 也是全部在泰國拍攝) 。
影片劇情講述八十年代初﹐ 旅美台灣學者文教授(Joseph Forunda) 突被兩華裔兇 徒暗殺﹐ 由於文生前從事政治研究﹐ 其死亡激起不少海外台僑的反感﹐ 並紛紛趁 機抗議國民黨政府的領導。 美國聯邦調查局有感案情複雜﹐ 加上有線報指出兩兇 徒可能已潛逃往台灣﹐ 遂派出調查員Kelly (James Van Der Beek) 到台觀察和協 助調查。 Kelly 抵步後獲台灣政府歡迎﹐ 可是他旋即發覺自己的行動受到對方嚴 密監視﹐不但未能插手案情﹐ 而且更目睹不少政府打壓異見人士的情況...
影片英文片名和一本 由前美國外交官George Kerr 所著的回憶錄同名﹐ 內容也和 台灣228 事件後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有關﹐ 不過相信並非是該書的改編作品。 影片 以旅美台灣學者被殺為題材﹐ 靈感可能來自當年的江南和陳文成案﹐ 主要藉著一 宗疑點重重的知識分子謀殺案﹐ 披露當年台灣國民黨政府管治時期的白色恐怖﹐ 從而宣揚台獨訊息。
相對於《 建國大業》這類中共政府的主旋律電影﹐ 說《 Formosa Betrayed 》是台獨人 士的主旋律片並不為過。 和《 建》一樣﹐ 影片聰明之處﹐ 是以一個非常主流的商業 片包裝方式﹐ 去宣揚其政治訊息。 雖然監製刁毓能曾在訪問中揚言政治並非其目 的﹐ 但影片提供的種種蛛絲螞跡﹐ 卻無法讓人擺脫相關聯想。 例如﹐ 片名《 Formosa Betrayed 》用「 福爾摩沙」而非「 台灣」來命名台灣﹐ 便是台獨團體慣用說法 。「 福爾摩沙」一詞源於葡文﹐ 本來為美麗的意思﹐ 為早期抵達台灣的歐洲人對當地 的稱呼。 後清廷設台灣省後﹐才多採用台灣一名。 由於其西方色彩﹐ 中國內地一 向不會以「 福爾摩沙」形容台灣﹐ 相反台獨人士則認為該名號有利台灣脫離漢族色彩 ﹐ 所以愛用此稱號﹔ 另外﹐ 影片多次以繁瑣的對白和場面描寫國民黨政府管治下 的黑暗﹐ 並不厭其煩地在片尾以字幕重申全球有多少國家承認台灣 為獨立國家﹐ 美國卻不承認﹐ 一再向觀眾洗腦﹐ 可見其真正主旨。 當然﹐ 影片主要由海外台僑 組織集資拍攝﹐ 監製刁毓能在入行拍戲前﹐ 也為政治官員出身﹐ 曾為克林頓和布 殊政府工作﹐通統都涉及政治﹐ 說影片全沒政治意識和姿態﹐ 是難以置信。
有關228 事件和當年的白色恐怖﹐ 自台灣政府在八十年代解除戒嚴後﹐ 已曾被不 少電影人拍過﹐ 例如候孝賢的《 悲情城市》﹐ 當年上映時便全台震動﹐ 至今也為經 典。 所以從主題來看﹐ 《 Formosa Betrayed 》對於華語觀眾﹐ 其實並沒有任何爆 炸性的新意﹐ 而事實上﹐ 編導也明言影片的主要市場為西方觀眾﹐ 尤其像《 悲》這 類藝術片﹐ 較難滲透西方主流觀眾而言。 由於影片完成不久﹐ 最近才陸續在電影 節放映﹐ 能否說服觀眾是言之尚早﹐ 不過編導善於利用糖衣包裝去宣傳其訊息的 能力﹐ 倒是值得舊派主旋律電影的參考。
撇除其政治訊息﹐ 純粹從一部懸疑偵探劇情片來看﹐ 影片在有限的資源下﹐ 的確 成功做到有聲有色﹐ 節奏明快﹐ 動作場面頻密﹐ 冷場甚少。 雖然編導手法並無太 大新意﹐ 而且整個製作規模和風格 ﹐ 僅達美國一些較為認真的電視劇集的質素﹐ 但在富效率的執行下﹐ 整體尚算可觀。
《 Formosa Betrayed 》讓人最感興趣的﹐ 可能並非劇情本身。 影片能否在台灣公 映﹑ 在西方能夠取得什麼樣的迴響﹑ 對往後同類電影會否提供什麼啟示﹐ 才是最 教人關心的話題。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