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Grader, The
評分: 7/10
年份: 2010
片種: 劇情
導演: Justin Chadwick 積斯甸查域
演員: Naomie Harris 娜奧美夏莉絲﹑ Oliver Litondo 奧利華尼東度
肯雅政府在2002年推出了免費教育,84歲的前反英國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份子馬魯格(Oliver Litondo飾)因而報 讀小學一年級課程,想當然爾的遭到拒絕。可是他的熱誠打動了女教師珍(Naomie Harris飾),破格的成為了最年 長的小學生。珍的舉動引來社會大眾的非議,把經已短缺的資源投放在老人身上並得不到眾人的信服。珍在抗爭 的過程當中得知馬魯格堅持要上學的理由,更確定了她的立場。可是珍受到了處分,被調派到更偏遠的地區教學。 於是馬魯格決定要獨自闖上政府去理論……
簡單來說,電影挑戰的是教育的本質。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教育」是一種投資,當可投放的資源有限時,投資的 價值就取決於其回報,步向人生最後階段的老人被淘汰也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珍問馬魯格:「為何像你這樣年紀老 邁的人想要上學呢?」他如是回答了:「我想學習閱讀。」馬魯格手上握著政府發給他的一封信,裡頭密密麻麻的 寫著英語,「我要看懂它。」於是,珍作出了勇氣可嘉的決定,她接納了馬魯格為她的學生。這份勇氣不僅止於她 的「破天荒」,更是在於個人對制度的挑戰。教育最理想的形態是「有教無類」,然而現實中是只有「有需要」的 人才有資格去受到教育,而詮釋這份「需要」的權力握在社會的手中。珍無視身邊的人的反對接納了馬魯格,推翻了 社會加諸在「教育」的解讀,無疑是再一次讓人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所期望的「教育」到底該是甚麼樣的樣子。
若然再進一步去探索,電影不乏饒有趣味的情節。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以茅茅起義成員的馬魯格作為主角,故事中不
斷穿插當時起義的片段,描繪著基庫尤(Kikuyu)一族如何受到英國軍人的拷問和壓迫。現代雖以「肯雅人」作為統稱,
可是馬魯格那一輩族群意識還相當強烈,尤其當時有投靠英軍的部落,致使馬魯格對於我者和他者的界別無法和現代人
達到共識。電影中這幾句對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馬魯格:「他們(指投靠英軍的部落)都是英軍的走狗!」
珍:「那我的父母也是。英國人沒有讓我們選擇,你不屈服他們就會要你的命。」
馬魯格:「我有兩個小孩,他們都被英國人殺死了。基庫尤人選擇了,我們亦為此付出了。」
這幾句簡單的對白潛藏了的,是個人在時代裡的無力感。肯雅的獨立無疑是基庫尤人渴望已久的,可是這一份快樂是屬
於所有「肯雅人」,包括「沒有付出過」的部族。馬魯格所經歷的失去家人的傷痛、殘留在肉體上的疤痕、鮮明地烙印
在腦海被拷問的記憶,似乎都一拼被扔到歷史裡去。馬魯格說起往事時,小學生們就睜著眼聽他說,這正正形成了一個
對比,亦體現了時代上的落差。電影以「穿插」的形式去敘述往事時,都會以馬魯格的記憶作為依據,這說明了
這份過去只屬於馬魯格一人,更強調了他的孤單。可是珍一家也是不好受,從屬英軍亦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傷痛。
兩個派別代表的,是同一樣的人在同一個處境下尋覓出來的不同的生存方法而已。時代遺忘了,可是馬魯格沒法遺忘。
最後,馬魯格還是請珍代為讀信。信中所列的,是馬魯格因為起義而成為囚犯的日子。然後,在最後,信中感謝了他為國 家所作出的貢獻。看到這裡,筆者也不禁和馬魯格一同流淚了。無疑地苦痛還在,歷史也改變不了,可是這一份過去以「有 形」的姿態被紀錄,更受到肯定,而這把馬魯格從過去的綑縛解放了。
人似是很複雜的生物,卻同時可以很簡單。不妨以不同切入點去觀看此影片,相信會有不同的趣味。
猛人- Naomie Harris, Tony Kgoroge, Oliver Litondo
文: 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