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verfield

Cloverfield

評分: 3/10 (7/10)
年份: 2007
片種: 奇幻
導演: Matt Reeves 麥里夫斯
演員: Michael Stahl-David 米高史達戴維﹑Mike Vogel 米克維傑﹑Lizzy Caplan 莉茲卡普蘭

注: 內文包含劇情 ﹐ 敬請留意!

很久沒有試過這樣不安的觀影經驗﹐ 這份不安不是源於其劇情或 氣氛﹐ 而是被其搖擺不定的攝影弄至頭暈作嘔。 可能我是比較容 易暈浪的人﹐ 觀看《 末世凶煞》已經過了半日﹐ 但仍然感到非常 頭痛﹐ 身心疲累。

《 末世凶煞》大概講述紐約市被神秘怪物襲擊﹐ 整部片以模仿 第一人稱的手搖攝錄機器拍攝﹐以將近真實時間的方式紀錄一群 青年面對這場災劫的故事。 荷李活的奇幻怪獸片多如繁星﹐ 論創 新是拍無可拍﹐ 監製J.J. Abrams 和導演麥里夫斯大搞新意思﹐ 以近似多年前《 死亡習作》的手法以假亂真﹐ 大玩實感﹐ 倒是非 常聰明的橋段。 可惜撇除這些把戲﹐ 以戲而論﹐ 這樣的電影實 在無法讓人喜愛。

《 末世凶煞》編導成功之處﹐ 是抓緊了觀眾的好奇心﹐ 早在半年 前推出首波預告片時已開始製造話題﹐ 然後陸續發放一系列的網 站資料(例如主角人物的博客﹑ 虛構的新聞報道片段) 等﹐ 一步一 步誘使和增加觀眾的興趣﹐製造輿論廣受宣傳之效﹐ 到了影片一 出﹐ 觀眾便自然上釣﹐ 紛紛入場一窺究竟﹐ 成就了電影的真正收 成期﹐ 一如所料攻下票房冠軍。

其實這種手段早在《 死亡習作》一片已經用過﹐ 不過當年互聯網技 術未及今日﹐ 也沒有如youtube ﹑ myspace 等更貼身的資訊傳遞網站﹐ 所以宣傳效力有限。 相對來說﹐ 《 末世凶煞》可算是把這種運作 模式發揚光大﹐ 把影片提升成一個混合模式的多媒體產品﹐ 電影公 司和編導的精心炮製值得一讚。

正如上述﹐ 如果以一個混合模式的多媒體產品來看﹐ 這是一件成 功的出品﹐ 相反﹐單純從電影角度出發﹐ 這卻是一場大災難。 影片 模仿手搖攝錄機器拍攝是劇情需要﹐ 無可厚非﹐ 但手搖鏡頭是否 真的需要搖得這樣厲害﹐ 值得商榷。

影片的劇情也是無甚意義﹐ 除了表達出戲中人的恐懼外﹐ 便沒有 其他。 可是﹐ 我們在城市遇襲的頭五分鐘﹐ 已能感受到他們的恐 懼﹐ 往後不斷的重複是否必要﹐ 也值得商榷。

全片只有80 多分鐘﹐ 但前段竟花去近20 分鐘拍攝無聊派對﹐ 讓 人嘖嘖稱奇。 有說編導此舉是為了讓觀眾認識人物關係﹐ 增加 對角色的代入感。 可是﹐ 從整部戲來看﹐ 人物從來都不是影片的焦 點﹐ 編導由始至終都沒有意圖或真的要去探討這幾個主角人物的 內心感受或深層想法﹐ 作為觀眾﹐ 我們只是見到他們不停在跑﹐ 跑得累了就說幾句廢話吧了。 再者﹐ 關於人物關係﹐ 其實「 一字 咁淺」﹐ 男主角Rob 很愛女主角Beth ﹐ 就這樣而已﹐ 這已完全 解釋了他為何一定要以身犯險﹐ 走遍城市救人。

作為電影觀眾﹐ 觀看80 多分鐘的急速搖鏡﹐ 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 一次愉快和滿足的觀影經驗。 事實上﹐ 從影片的結構和布局來看﹐ 個人認為更適宜剪輯為一部短片﹐ 然後直接以網絡電影的方式推 出﹐ 或者分段放在電視播放﹐ 總比放在戲院虐待觀眾心神為佳。

《 末世凶煞》賣的是一個gimmick ﹐ 而它也確實成功了。 可惜 以戲而論﹐ 其劇情的無聊和內容上的空洞﹐ 例如編導究竟想透 過影片表達什麼? 觀眾為什麼要關心這些角色? 怪物的來源和 其代表的意義? 看完全片都是一片模糊﹐ 得不到一個說法﹐ 就 如《 死亡習作》一樣﹐ 是一部「 形式重於內容」﹑ 所謂的 「 高級博懵」無腦之作。 影片僅有一個漂亮外殼﹐ 內裡卻空無一 物。 其整體表現﹐ 不論娛樂或可觀性﹐ 都難以讓人滿意。

荷李活影片愈來愈反智﹐把電影的層次愈拉愈低﹐缺乏思考性﹐ 情況嚴重。 不過更叫人擔心的﹐ 是觀眾的盲目追捧。 我曾看到一些論壇評論﹐ 當有人批評影片差劣時﹐ 便隨即惹來反罵﹐ 指這些人不懂看電影﹐ 還羅列了上述提及的其他有關影片的網站等資料﹐ 說明影片不簡 單。 其實這些罵人不懂看電影的觀眾﹐ 才真的教人擔心﹐例如上 述的網站或其他周邊產品等﹐ 只能說明電影公司的宣傳策略得 宜﹐ 善於捕捉觀眾心理﹐ 但說到底這些都不能掩飾電影本身(我 指80 多分鐘的正片) 的單薄和拙劣。 正因如此﹐ 對這部電影的評 分﹐ 我是特別分為兩部分﹐ 如果以一個多媒體製品來說﹐ 它值 7 分﹐ 否則單從電影來看﹐ 頂多只能是3 分的材料。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