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Souls
評分: 9/10
年份: 2014
片種: 劇情
導演: Francesco Munzi
演員: Marco Leonardi ﹑ Peppino Mazzotta ﹑ Fabrizio Ferracane ﹑Barbora Bobulova
筆者我一向是個黑社會電影愛好者,認識B某我的影友大都知道BIO-MAN是個非常迷戀義大利黑 手黨電影題材的觀影者。舉凡拍攝過黑手黨題材頗具知名度且權威性的派拉蒙(傳聞背後老闆就 是義大利「家族」在撐腰)所出品的兩部義大利黑幫電影經典《教父》以及《the Untouchable》;或 是環球電影公司所出品,描述義大利黑手黨委員會成立過程的《Mobsters(四海一家)》以及描述賭 城黑道勢力的《Casino》;乃至於米高梅子公司聯美出品的《Hoodlum》與華納兄弟發行的《Goodfellas》... 還不算惡搞黑手黨的諧仿喜劇片《Jane Austen's Mafia!》。
但這類美國出品的義大利黑手黨電影普遍都沒辦法跳脫《教父》的公式乃至於影響,同時還導致義大利 柯里昂村的居民聯署要求與《教父》這個過度商業化的黑社會電影切割的事件。
就筆者個人來說,美國黑社會電影(尤其義大利黑手黨題材)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度商品化以及過度浪 漫化黑社會的生活,以及在劇情推演的題材上面也欠缺一定的突破性。這導致筆者後來在觀賞美國出 品的黑社會電影(包含以黑人街頭幫派題材的作品)大都已經選擇採取娛樂電影的角度去觀賞,而不 是純粹的觀賞一些創作者對於黑社會的態度。而這樣的觀點,一直到《Gomorra》這個引起義大利黑 幫放話要追殺所有劇組成員的作品問世,筆者才重新對於義大利幫派題材電影採取欣賞的角度去觀影。
不同於過往浪漫化黑社會的義大利黑手黨題材,《Gomorra》所描述影射的組織「Camorra」其實並不 是傳統認知的MAFIA體系,更多成分其實是一個以黑社會勢力進行各種商業活動的組織。相較於傳統 MAFIA是類似於民兵組織的體系,Camorra的成員更寧可低調賺錢,而不是高調的以幫派份子身份走 動(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與日本一樣,容許黑道以合法組織經營模式存在)。
有了這一層的概念,來看待義大利影壇自己製作的這部描述黑手黨家族的電影《Black Souls》,其實可 以發現在劇本概念乃至於故事世界觀設定上面,《Black Souls》不只是參考了《教父》的架構,在故事 推演上面撇開歐洲片一貫的緩慢與冷冽,更多成分是在向《Gomorra》所描述的寫實路線靠攏。
雖然《Black Souls》描述的是一個黑手黨家族面對世仇之間的衝突為主軸的作品,但是相較於《教父》不 時出現幫派仇殺的劇情以及一些娛樂色彩的橋段,《Black Souls》很多時候都是以一種冷靜地旁觀角度 去描述家族成員對於幫派事務的熱衷;以及與此對比之下,選擇向宗教尋求救贖卻又冷漠看待家族事務的主角。
這不是一部傳統的幫派電影,他有傳統的元素,黑幫衝突、盟友背叛、家族立場爭執、敵對幫派的談判與收 買;但是另一方面,故事又不斷聚焦在這個家族的人際互動以及各角色的性格鋪陳,這在過往的黑社會電 影其實是很少見的。
而不同於過往的幫派片所出現的高潮以及一貫公式化的劇情模式,全片更多時候會有一種在看風景片的 錯覺(嗯~NICE BOAT~)。但儘管如此,本片在海量長鏡頭的安排中,對於角色的情緒變化仍是深刻且說服 力十足。也因此當最後主角的冷靜,在面對敵對幫派的作為已經打擊到他最後容忍的底線時,主角焚燒自 己家族過去與幫派的一切回憶當下,所做出決定了結一切的決心與作為,才讓人真正意義上感受到主角心寒 的背後,是怎樣的原因造成他最開始決定冷漠看待家族涉入黑道的心境。
筆者我必須說,這是一部非常冷冽的黑道片。但是全片與開槍或仇殺有關的劇情,五根手指頭有找。換言之, 這不是一部娛樂色彩偏重的作品。而是一部適合自己一個人晚上在家喝點紅酒,拿一碗拆好包裝的巧克力細細 品味的作品。但是當然,這部片有些效果,仍是戲院觀賞的體會更為強烈。
話說,這部片到最後…殺死家族中負責黑道勢力的三叔的兇手,是不是仇家真的還會很重要嗎?而主角決定幫 助家族跳脫黑道惡質輪迴的做法…雖然筆者看到不同於邁可柯里昂的抉擇,但始終是另一種沉重的結果。
猛人- 全體人員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