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man
評分: 7/10
年份: 2014
片種: 劇情
導演: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
演員: Michael Keaton 米高基頓、 Emma Stone 艾瑪史東、 Edward Norton 愛德華諾頓、 Naomi Watts 娜奧美屈絲
曾演出超級英雄系列電影《飛鳥俠》而紅極一時的演員雷根(Michael Keaton飾),在辭演第四部續集電影後,聲勢隨 即迅速下墜,此後再無任何代表作。頂上稀疏、身材走樣、明星魅力不再的雷根為了重振聲威,嘗試自導自演一齣 舞台劇,除了藉此證明自己的實力,更希望能挽回觀眾的目光。沒想到,找來助陣的當紅男星麥克(Edward Norton飾) 不僅難相處,還處處與他作對,甚至意圖搶走他的主導權。重重阻礙接連而來,使得雷根的復出之路格外艱辛。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尤其是在網路 普及、影音媒體垂手可得的現代,成名更不是難以觸及的神話,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推向大眾。於是由此衍生出一個問 題:「成名」的意義為何?畢竟人人都可以成名,但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大明星。雷根因《飛鳥俠》走紅,成為眾所皆 知的大明星,即使已過氣,仍然有民眾興奮地找他合照。這就是明星,宛如宗教現象般受人崇拜與仰慕,同時滿足我 們內心虛幻的渴望與想像。不過成名也可能是無心插柳下的結果,就像雷根苦心經營舞台劇卻未受矚目,僅著內褲在時 代廣場裸奔的意外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感興趣的果然還是出糗的醜聞。所謂的「名聲」,頓時顯得可笑至 極。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利用雷根的境遇,映現出成名的兩種樣貌。
名聲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否則雷根在裸奔意外中嚐到甜頭後,何需再透過開槍自殘和消失窗台的戲碼重新博取 關注呢?十五分鐘成名的背後正意味著名聲的保存期限極為短暫,群眾的目光是保持動態,不會永遠停留在你身上。 話雖如此,對於自身而言,看似虛幻的名聲卻可能一輩子牢牢實實地壓在身上,想甩也甩不掉。超級英雄鳥人曾為雷 根帶來名氣,卻也讓他從此定型,甚至成為心魔般的存在。如同那幅擺脫不了的大型海報,鳥人不時出現在雷根身旁, 以嚴肅且富震撼力的聲音對他冷嘲熱諷。兩個聲音的對話,除了具象化雷根的內在焦慮,讓觀眾得以感同身受,更暗示 角色與演員之間的界線早已模糊。另一方面,鳥人與雷根的同時出現,卻又分隔出角色與演員的差異。角色與演員既 親密又疏離的關係,猶如莫比烏斯帶那樣曖昧。
角色與演員的曖昧互文還體現在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和雷根之上。雷根曾扮演鳥人,麥可‧基頓於1989年也曾 飾演過蝙蝠俠,是由添‧波頓(Tim Burton)所執導。不過在演了兩部《蝙蝠俠》(Batman)系列電影後,麥可‧基 頓就和超級英雄徹底絕緣,此後的演藝生涯始終載浮載沉,其落魄窘境和雷根如出一轍。在了解這層背景故事後,雷根的 忐忑與焦慮更令人唏噓,麥可‧基頓訴說的不正是自己的心聲嗎?由他來飾演過氣英雄再適當不過。演藝圈的虛華不實 無須刻意經營,有意無意間便一展無遺。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飛鳥俠》緊扣兩兩互生對照的關係推展,當他決意讓麥可‧基頓飾演雷根時,戲劇故事與 現實世界之間的界線隨之崩解,真假虛實已雜揉成團。於是在真實人生中提不起「性趣」的麥克,竟想當著眾多觀眾面 前,在舞台上上演活春宮。既然明星下了舞台仍被許多「眼睛/鏡頭」注視著,使其不得不在真實人生中進行「演出」, 那麼在舞台上可以展現真實自我了吧?反正真做也會被認為是假戲,假戲自然也可以真做。這就是演藝圈的荒誕實況。 之所以造就如此情形,媒體也是共犯的一環。片中的權威劇評家尚未觀賞雷根的演出之前,便嚴正聲明會將之批評得體無 完膚,讓雷根再無立足之地,沒想到在雷根血濺舞台的演出之後,她卻大為讚賞。劇評家肯定的究竟是雷根的演技,抑或 其自殘行為?十足令人費解。
《飛鳥俠》在劇情上玩弄角色和演員、戲劇和現實等虛實對照的趣味,在視覺經營上則以驚人的一鏡到底拍攝方式展現 奇觀。導演找來奧斯卡金獎攝影大師艾曼紐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掌鏡,輔以天衣無縫的剪接,使得整部片 的運鏡如絲綢般光滑流暢,讓人稱奇。然而過分熱衷於一鏡到底是成功,亦是失敗。兩個小時的長時間鏡頭固然展現出高 超的技巧與精確的掌握度,卻也考驗觀眾眼睛的疲勞承受度,更甚者,故事內容相較之下顯得平淡許多,使電影徒留奇巧 淫技。尤其過氣英雄雷根的人物刻劃,似乎就是少了些觸動觀眾的深沉力量,略嫌可惜。
對我來說,《飛鳥俠》最大的亮點不在視覺,而是聽覺。從片頭到片尾的演職員字幕,融合爵士樂團Pat Metheny Group的鼓 手Antonio Sanchez設計的鼓聲貫穿首尾,快慢有致、輕重交錯的鼓聲節拍,轉化成角色內心的各種情緒,不論是澎湃激昂, 抑或焦躁難安,鼓聲都恰如其分與情感相襯相合。不僅如此,在導演的刻意操作下,許多畫面的節奏亦隨鼓點而下,自由不 羈的爵士樂符使得演員的動作更有力量。音樂和電影在《飛鳥俠》裡達到你儂我儂、難分難捨的境地,堪稱「樂中有畫,畫 中有樂」。此外,虛實交融的趣味也出現在電影配樂上,只消稍加注意,相信不難在畫面中發現鼓手的身影。不同於多數電 影的配樂多屬幕後,導演將演奏家的表演搬至幕前,讓配樂理所當然成為環境音,增添臨場感。
《飛鳥俠》機關算盡,處處顯露巧思,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才華自然不容質疑,只是過份龐大的野心終究讓電影少 了份自在從容。匠氣與才氣只隔一線,不過成才之前往往需要匠者的深厚基礎,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依舊是值得關注的 電影創作者。
猛人- Antonio Sanchez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