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見巴黎最後探戈》: 當演與真實的界線被創作主導者模糊,演員還是在演戲嗎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25年01月09日
Being Maria

誘見巴黎最後探戈 Being Maria

評分: N/A
年份: 2024
片種: 劇情
導演: Jessica Palud
主演: Anamaria Vartolomei、Matt Dillon、Giuseppe Maggio

作為一部「惡名昭彰」的情慾片,《巴黎最後探戈》的問題並不在於虐戀、支配慾,以及性愛契約的這些主題(如果用這個當作爭議標準,那麼《愛妳九週半》以及《格雷總裁三部曲》的問題會更多),而是導演貝托魯奇為了呈現片中劇情急轉直下的一場支配慾的橋段,在沒有事先知會女主角瑪麗亞施奈德的前提,單方面的讓馬龍白蘭度伴隨奶油潤滑的手指侵犯了瑪麗亞。

這類對演員來說事先不知情所導致的片場醜聞,真的海內外沒有少過。輕的好比《終極警探》亞倫阿克曼的墜樓戲,麥特南刻意提早丟下了阿克曼,只為了捕捉阿克曼最真實的墜樓恐懼表情(亞倫阿克曼有懼高症);而比爾派斯頓在《異形續集》的刀手遊戲的恐懼鏡頭,同樣是柯麥隆未知會的狀況下所捕捉到的畫面。

嚴重一點的案例則包含了《第六感追諿令》的走光事件、張艾嘉在曾志偉的《大小不良》被設計,乃至於同樣是傳聞曾志偉疑似造成演員身心靈受創的《安樂戰場》。

更別提阿德里安萊恩在《愛妳九週半》為了片中男女主角的「自然的愛恨交織」情緒,因此刻意製造兩位主演在戲外的矛盾與衝突。我是說,這可不像梅莉史翠普為了演好米蘭達而開鏡當天就聲明,自己會為了維持角色情緒而一路犯渾直到殺青這般的狀況。

另外像是麥當雄在《省港旗兵》為了最真實的恐懼感,故意不知會沈威而真的防火導致沈威差點被燒死,更延伸出沈威氣到要拿斧頭追砍麥當雄的江湖傳聞。

基本上真的能看出這類片場事故在影視圈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但處理好安撫的人面就船過水無痕的當作是花邊笑談回憶;處理的不好就是延伸出多年後在正確的時空背景導致的清算舊帳。

在爆發了me too事件的後續效應,女星紛紛勇敢出面大談在影視圈打滾多年遭遇的種種不公與面對的傷害,其中就包含了瑪麗亞施奈德大方談及《巴黎最後探戈》帶給她的名與傷害。

伴隨著瓦妮莎雪妮黛的回憶錄【我的表姊瑪麗亞】,曾執導《凡爾賽拜金女》的導演潔西卡帕盧,帶領觀眾回到那個時代,一同感受曾經是星二代的瑪麗亞怎樣在這起性侵事件後,對影視圈感到幻滅,甚至是承受著無處嘶喊的壓力,從而寄情於毒品逃避的心境變化。

其實對我的角度來說,很難概括這部片究竟是希望觀眾同情瑪麗亞,抑或是對於貝托魯奇與馬龍白蘭度以及瑪麗亞各打五十大板。至少從劇情全局的角度來看,瑪麗亞對影視圈的憧憬與不懂世事險惡,乃至於欠缺保護自己的意識,與急欲爭取自己之於父母雙方認同的企圖心,都成了最後遭到導演設計這場事件的緣由。

而事件發生後的經紀公司的態度、社會大眾的集體霸凌(特別是媒體將過錯焦點集中在「逃不了的」瑪麗亞身上),則讓瑪麗亞走向了崩潰與沈溺毒癮的處境,可以說如果沒有Céleste Brunnquell飾演的Noor伴隨左右,瑪麗亞將只會是又一個走向毀滅的流星。

至於故事主打的重回現場的那場性侵事件,不帶感情的冷冽鏡頭伴隨女主角的恐懼絕望表情,以及鏡外劇組人員與導演的冷暴力,我相信看到這一幕的導演的詮釋,勢必會對於作品真正批判對象直指誰的疑問是有了直接的答案。

演員之所以叫做演員,因為「演」就是他們的工作,但當主導創作的人試圖模糊真實與創作的影像呈現時,作品還能叫做「演出」嗎?

《誘見巴黎最後探戈》,聯影電影cineplex 代理。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