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情人
Money and Honey
評分: 8/10
年份: 2011
片種: 紀錄
導演: 李靖惠
演員: N/A
獨立製片導演李靖惠自1998年起開始長期紀錄,前後共花費13年的光陰創作的《麵包情人》,關注的是台 灣社會中一道特殊的人文風景,亦即高齡化老人和移工。他們確實存在於你我生活的週遭,但總是為人所忽 略,甚至是鄙視,因此李靖惠認為他們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話雖如此,卻與整個世界的脈動息息相關。
李靖惠的拍攝契機始於生病的外婆必須住進安養院,在那之後,她在探視外婆的同時,也開始接觸這群負責 照護老人的菲律賓女性移工,進而和她們相識,甚至是熟稔起來。在試片開始前,李靖惠談及這群移工,親 暱地稱呼她們為「菲媽」,「菲律賓媽媽,也是非比尋常的媽媽。」李靖惠接著補充說明之,顯見她對菲媽 們的關懷與敬佩之情,除此之外,也可看出李靖惠所採取的拍攝角度與策略。
在記錄的鏡頭兩端,是拍攝者(自我)與被攝者(他者),兩者之間或相互投射,或相對且獨立地存在。以 《麵包情人》為例,被攝者主要是人,是一群處於社會弱勢階層的普通人。李靖惠選用的記錄方式是觀察並 參與,她不僅與被攝者建立起自然且真摯的情感,成為她們的朋友、姊妹,並獲取對方充分的信任,深入她們 的生活與內心世界;此外,她更企圖打破攝影鏡頭的隔閡,將自己化為被攝者之一,融入其中。在李靖惠的鏡 頭底下,被攝者不再只是陌生人一般,單純的「他者」,而是有生命的、真實存在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菲媽們開心嬉鬧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她們面對現實的無奈,以及思鄉的悲傷情緒;我們 可以看到人力仲介公司在面試時提問的直接,也可以看到安養院老闆娘面對鏡頭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對菲媽 們嚴格的要求與管理方式。李靖惠並未美化事實,也不避諱甚至刻意虛化人物背景中所觸及的傷痛與殘酷本 質的部分,而是盡可能嘗試由各種角度來看待,極力達成現實的真實關照。
片中有一段落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影片主要記錄對象Baby在工作約滿回鄉之後的事。前次回鄉時,Baby和 丈夫之間如膠似漆,一副甜蜜蜜的模樣;但這次,兩人的關係卻不比從前,顯得疏離許多。原來Baby的丈 夫沒工作,長期待在家,只等著Baby出國當看護所賺的薪資來養活自己和整個家,Baby因此而產生不滿;另 一方面,Baby的丈夫懷疑Baby在外面有了男人,於是原本和諧的夫妻關係有了裂痕。俗話說:「清官難斷家 務事。」李靖惠遂扮演起理性的旁觀者,不偏袒任何一方,僅透過剪輯的手法讓雙方的說法交互穿插,彷彿替 他們進行了一場辯證,孰是孰非,交由觀眾自由心證。
《麵包情人》是「家國四部曲」的最終章(其他三部分別為《家在何方》、《阿嬤的戀歌》和《思念之城》), 李靖惠藉由一系列的創作試圖呈現出「家」的變遷,亦即家庭樣貌與結構的變化,Baby的經歷以及她和丈夫 之間的關係便為一明顯的例子。Baby之所以離鄉背井,獨自一人到陌生的台灣工作,為的就是希望能擁有屬 於自己的房子。換言之,她為了「家」(房屋和家人)而離開「家」(家人)。這看來十分弔詭,卻也反映 出現實的無奈。令人難過的是,Baby的夫妻關係因此產生裂痕,甚至她還無法見上母親的最後一面。因此從 某種程度上來說,Baby根本是為了「家」(房屋和家人)而賠上了「家」(家人)。
「家」的解體、流離在現代社會早已不是什麼罕見的事,除了Baby的例子,安養院裡的老人同樣也反映出此 一社會現象。李靖惠曾說:「安養院是個很特別的空間,有一種魔力,很特殊的氛圍,我看到一群想家的老 人跟一群非常想家的外籍看護聚集在這個空間。」家本為一個凝聚親情、提供庇護的溫暖空間,現在卻因為 社會型態的改變,老人被迫離開這個空間,移居至安養院。當然,美其名是為了提供老人一個更為完善的照 護空間,但也有人只是想將家中的老人「丟棄」到安養院,「有的老人沒有人來探望,有的來沒多久就走。」 看護Arlene說。在此情況下,「家」在安養院進行解構並重組,一個全新型態的「家」隨之誕生,「兩群想 家的人不能回家,當中產生了非常動人的感情。」李靖惠如是說。所以,菲媽們綵衣娛親,逗老人開心;離 別時,則是再三上演淚眼相送的場面,動人的情感表露無遺。
《麵包情人》雖然以外籍移工為記錄主體,卻鮮少觸及制度層面的問題,大抵說來,李靖惠還是以感性之眼 來處理這部紀錄片;話雖如此,她也沒有刻意去消費悲情,使觀眾耽溺於感動之中。在台灣,處處可見這群 移工的身影,但我們始終以偏見,甚或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因此李靖惠意欲透過這部以「愛」所拍攝的《麵 包情人》來「開啟一扇窗,搭建一座橋」,一方面讓我們換個角度去認識這群朋友,一方面也期望引起觀眾 的反思,重新去思索家的意義和移工問題。
文: 張冠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