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 香港往事,時代流逝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23年02月21日
風再起時 When the Wind Blows
評分: 8/10
年份: 2023
片種: 劇情
導演: 翁子光
主演: 郭富城、梁朝偉、杜鵑、許冠文、春夏、譚耀文、周文健
說起香港犯罪電影,在我的記憶裡自然是邵氏一系列取經三合會文化題材的電影。從《成記茶樓》系列、《四二六》或是《沙膽英》…等一系列邵氏出品的社團電影,無一不是紀錄屬於那個時代的黑道亂象與警黑勾結的集體記憶。
而邵氏式微後的港影再掀起70年代警黑共治時代浪潮的作品,當屬《跛豪》那取經於《教父》以及《疤面煞星》這類霸氣外露與內斂文藝氣質並存的史詩化梟雄傳奇的文本公式。之後跟風相同時代背景浪潮的《雷洛傳》系列,則開啟了同時期背景題材的警黑梟雄70年代的作品浪潮。
想當然爾,快手製作的題材跟風換來的,便是作品品質參差不齊。像是《三支旗》、《霞姊傳奇》、《藍江傳》、《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乃至於東拼西湊出的《四大探長》,通通都存在著鮮明的優缺點,也同時讓觀眾迅速的厭倦這類型的作品推出。
即便在90年代末期,王晶曾經嘗試再製作《O記三合會檔案》重現70年代的警黑共治時代,始終是受限於成本而簡陋到只能仰賴演員撐場整部作品的文本可看性。2000年後的《金錢帝國》更是在回味70年代的過程裡,巧妙地開始將主軸轉移到廉政公署肅貪的主旋律論述。這也凸顯出後來的《追龍》在文本上英雄化警黑時代兩大梟雄的主題性,是如何的詭譎難以理解王晶怎麼解讀那個時代之於他的總結。
而就在王晶一系列的70年代港英時代的警黑貪腐亂象題材開始拍到爛的時間點,很早就製作完成但因故做出不少敘事調整的《風再起時》終於問世了。夾帶著觀眾的期待,以及放映後陸續傳出的毀譽參半評價,不免讓人猜測這部備受觀眾矚目的電影,究竟發生甚麼事。
當然,一如翁子光導演在自己臉書談及的論述,作品推出勢必要經過一定程度的電檢調整,以配合部分上映地區的審查規定。特別是當作品被要求全球統一版本的規定實施後,過去作品如吳宇森的《追捕》出現雙版本的現象,自然是不可能再出現(這表示《風再起時》導演版在院線登場的機會微乎其微)。
而這樣的必須為之的妥協,也多少讓作品在最終版本的呈現上,無可避免地出現差強人意的結果。不過別誤會,整體上來說,我個人還是喜歡《風再起時》的,只是對於片中部份角色的戲分與劇情關聯的完整性,多少感到電檢干涉所造成的不完美罷了…是的,我指的就是周文健與譚耀文在片中被框架化的結果。並不是說兩位演員演得不好,而是在當前版本的篇幅上,角色的動機與立場變換都被犧牲太多,致使角色的心境變化不夠鮮明。
即便周文健與譚耀文的演出說服力十足,但當故事主軸核心是放在對於時代變遷的詮釋時,大時代的演變才是主角,故事中的角色反而只是推演文本流動的工具,自然就需要足夠的篇幅帶出人物的變化與之於故事主題的影響。這也成了我之所以認為周文健的發揮空間不足(即使我知道有拍但被刪掉),以及譚耀文被框架化的緣由(特別是無異於他這幾年同類型角色的詮釋方式)。
更可惜的還有像是找了車保羅出演卻只剩下一個鏡頭的狀況,處處可見電檢干涉所導致的角色被浪費的問題。
但撇開這一層電檢干涉所導致的文本結構破壞,我仍然要稱讚《風再起時》拋開了華探長電影慣有以呂樂為主軸的敘事主體,而是選擇了相對沒有太多人討論的藍剛的視角,看待整個港英政府時代的貪腐亂象。
故事先後從磊樂與南江在香港淪陷前夕的生活態度看待港英時代的貪腐亂象,以及用上不小篇幅描述日軍佔港時期兩人的際遇怎樣改變他們的價值觀,故事才帶出了整個港英華探長黑白共治時代,是如何在磊樂與南江等人掌控下演變成秩序化的犯罪結構。
而故事中也不忘帶出兩位主角的愛情與家庭生活,乃至於兩人從屬關係下的瑜亮情結。而這樣的矛盾,更透過一場麻將桌的對話,從而激化了幾位要角的立場轉變。但相較於《四大探長》以何森(肥仔B)作為四人之間的調和者,翁子光讓知識份子出身的藍剛(南江)作為調和者的劇情安排更具有說服力。
也因為片中不時點出了南江的知書達禮與家室背景出身,與之對照寫個名字都只用圈圈代替的市井出身的磊樂對於懂自己的南江,自然是宛如曹操與楊修那相愛相殺的職場關係。即便是南江從沒想過力壓磊樂出頭,但作為共犯結構的老二,又怎能期待磊樂不提防甚至除之而後快。
相愛相殺的浪頭過去,迎接來廉政公署的登場。在許冠文那戲份不多卻字句充滿玄機的幾場獨腳戲裡,文本看似對港英華探長時代的貪腐提出檢討批判,實際上卻字句充滿著對於當前時局與港英前朝留下的(政治上的)爛攤子做出指責。而這可能是整部作品在充滿著《美國往事》一般的史詩文本裡,最直白的一個對於時代總結的註解。
對我而言,翁子光導演在《風再起時》不只是他對於香港上世紀的影視記憶與歷史檢討的想像,誠如他自己所言,片中也不時地穿插了對於港影作品(或是其他香港導演印記)的致意,以及那屬於他自己的時事批判的隱(明)喻。
也許一如我自己的觀感,當前的敘事結構的院線版本應該再多至少半小時上下的篇幅,或許這故事會更好看與完整。但當前的版本其實也有值得觀賞的理由,單就從王晶在《金錢帝國》就開始點綴,談及呂樂的正室妻子如何影響呂樂的決策,而翁子光導演在《風再起時》用了相當程度的篇幅描述著蔡真(呂樂妻子)如何在見不得光的手段幫助磊樂。
我想,回想一下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探長梟雄片的文本,女性的角色毫無話語權的文本與時代變遷下同類型題材的女性角色,對照兩者在片中的手腕手段作風的轉變,光是這一點就值得肯定本片在探長片的框架做出的突破了。
最後,不得不提翁子光導演提到的那場雨天中的槍戰的孩子就是隱喻他自己的部分,對照他文中談及自己身受一眾香港導演過去作品的影響這一說法,我很難不聯想,這場雨中槍戰正是在致敬1997年吳宇森導演的美國電影《奪面雙雄(變臉)》,那場孩子置身於槍戰中的劇情。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屬於集體回憶的作品,我認為《風再起時》屬之。不說別的,光是那對於整個時代背景前因後果的正史野史考究的認真(呂樂名字那三個大圈圈是我對這片好感的第一印象),這已經夠我對於本片的誠意給予正面評價了。
猛人 - 翁子光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