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Initial D
評分: 7/10
年份: 2005
片種: 動作
導演: 劉偉強、 麥兆輝
演員: 周杰倫、 陳冠希、 余文樂、 黃秋生、 鈴木杏、 杜汶澤、 鍾鎮濤、 陳小春
悠長的暑假終於過去。 三部港產大片的成績也塵埃落定﹐ 結果以《 頭 文字D 》 大獲全勝﹐ 拋離第二和第三位的《 七劍》﹑ 《 阿嫂》。 除 了《 七劍》票房未能過千萬令我有點意外﹐ 其餘兩片的成績總算和 我預計的差不多。
要評價《 頭文字D 》這樣的電影﹐ 對於我來說真的不容易。 要批評 的話﹐ 整部影片做得四平八穩﹐ 每一個環節﹐ 從編劇﹑ 導演﹑ 演員﹑ 到美術﹑ 特技﹑ 音效﹑ 音樂等都恰到好處﹐ 完全滿足了一部成功的商 業片的需要﹐ 很難找出嚴重的過失﹔ 相反﹐ 要想找個特別值得稱讚的地方﹐ 或者特別難忘和驚喜的一場戲﹐ 卻又總也想不出來。 仔細來看﹐ 會發現男 女主角的愛情戲是否太過蜻蜓點水? 一場又一場的賽車戲﹐ 表現手法 上又是否有點重複? 周杰倫的演繹﹐ 是否痴 呆得有點過份? 不過無論 如何﹐ 既然決定一寫此片 ﹐ 總得在各方面也評論一番。
《 頭文字D 》由同名的日本漫畫改篇﹐ 人物和情節基本上都從原著 取材﹐ 但編導也作出一些改動﹐ 例如阿木(杜汶澤飾演﹐ 原著稱阿樹) 和油站老闆本來沒有關係﹐ 在電影內卻變成父子。 自問不是漫畫書迷﹐ 但總算看過一些《 頭文字D 》的動畫﹐ 對於情節上的改動可以接受﹐ 因為最重要的是﹐ 編導成功保留了原著中人物比較單純和正面的特色﹐ 賽車的比拼也偏向純技術性的較量。 正如本站另一影評人翁健偉所言﹐ 這是近年港產片中﹐ 少有「 對於青少年最有正面描寫的電影」。
記得數年前劉偉強拍《 極速傳說》﹐ 雖然把鄭伊健的賽車手角色拍得 有型有款﹐ 忽然通街都出現不少"Sky 哥哥" ﹐ 但整部戲老套典型的劇 情﹐ 卻不敢恭維﹐ 尤其又再牽涉到那些蠱惑仔的報仇情節﹐ 便更覺乏 味。 當初聽到劉偉強要拍《 頭文字D 》﹐ 也有一點擔心﹐ 會不會把 藤原拓海改成日本的飛車黨? 可幸的是﹐ 結果剛剛相反。 全片拍得極 為清新﹐ 編導對於年青人略為理想化的描寫尤其討好﹐一群年青人醉心賽 車﹐ 全心全意地追逐夢想﹐ 專注於這種運動﹐而且懂得尊重對手﹐ 又能 注意安全﹐ 只會選擇深夜時份進行街車的對決﹐甚至自動自覺地封山﹐ 這一切一切﹐ 都逞現出港片罕見的﹐ 一種極為積極和健康的年青人素質。 如果說劉 偉強以往作品如《 古惑仔》﹑《 極速傳說》﹑《 無間道》等都過份宣染 和美化了黑人物﹐ 把人命當草芥﹐ 對社會產生了壞的風氣﹐ 那麼今次他 也可算做回一件好事吧。
看《 頭文字D 》﹐ 大家最關心的﹐ 應該就是那些賽車場面。 影片運用 了不少特技效果之餘﹐ 更找來日本一班車壇高手協助拍攝一連串的高 難度動作﹐ 兩者配合運用起來相得益彰﹐大大增強了賽車的實感﹐ 整體上的視覺水準﹐ 遠遠超過《 極速傳說》及以往的同類電影。 惟一可惜的是﹐ 這些場面 的鏡頭運用重複不少﹐ 就創意而言﹐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希望續集 能夠有所改善(據聞電影公司已決定開拍續集﹐ 但部份幕前陣容可能有變) 。 劇情方面則正如上述﹐ 友情和親情勝過愛情﹐ 尤其拓海和父親及阿木 和父親兩段最好﹐ 描寫簡潔有力﹐ 大大勝過拓海和夏樹那段陳套平板的 天真puppy love 。
《 頭文字D 》本是日本漫畫﹐ 以一班港台演員扮演各人物角色﹐ 但保留 日本名字﹐ 感覺有點奇怪。 不過這在香港電影中也不是首例﹐ 好像多年 前成龍便曾扮演日本漫畫改篇電影《 城市獵人》的主角孟波。 周杰倫「 以 無戲為有戲」的本色方法演繹藤原拓海一角﹐ 可算度身訂做﹐ 不過總覺 他好些場面演得太過木口木面﹐ 呆滯得過了火位。 黃秋生飾演其父相對 比較出色﹐ 看得出他很著力模仿原著的角色。 其他眾人如杜汶澤、 鍾鎮濤﹑ 陳冠希、 余文樂等也表現稱職﹐ 外型或許和原著不同﹐ 但好在氣質搭救。 唯 一的女角鈴木杏則比較遜色﹐ 不論身形和氣質都和漫畫中的角色相距甚 遠﹐ 戲份也不突出﹐ 難以殺出重位。
《 頭文字D 》 的成功﹐ 展示出香港商業電影工業的製作水平在整個亞洲地 區來看已是無出其右﹐除了亞洲電影的死穴- 科幻片外﹐ 處理各類型題材都 游紉有如﹐ 都能交出高效率和優質素的成績表。 既然在新技術上的掌控已經 成熟﹐ 香港的電影人下一步要想的﹐ 可能便是應該加強編劇和演員的培訓﹐ 提高電影的整體質素﹐ 以爭回我們失落已久的亞洲電影龍頭地位。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