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 of Call

踏血尋梅
Port of Call
評分: 8/10
年份: 2016
片種: 劇情
導演: 翁子光
演員: 郭富城、 春夏、 白只、 金燕玲、 譚耀文、 蔡潔

《踏血尋梅》改編自2008年的真人真事,中學女生王嘉梅當上援交少女,被嫖客丁啟泰殺害碎屍。當年此案轟動 香港,傳媒鋪天蓋地報道,殘忍的案情深入民心。新晉編導翁子光改編拍攝,不依書直拍,改為探討案中人物的 心理狀態,是難度高但聰明之舉,而他也不負所托,把一部奇案片升格為雅俗共賞的佳作。

影片劇情和真實版的兇案類似,女主角王佳梅(春夏)來自新移民家庭,和母親(金燕玲)及姐姐(蔡潔)窩居狹小 的屋村單位。由於生活上的不如意,佳梅淪落為援交少女,被賤男欺騙感情後自甘墮落,終因結識孤僻嫖客丁子 聰(白只)而走上人生不歸路…佳梅被殺後,丁子聰不久即自首,但對殺人動機含糊其詞。負責調查案件的臧sir (郭富城)抽絲剝繭,嘗試尋找兇手的動機,慢慢走入子聰和佳梅的內心世界…

香港以往盛產奇案片,八、九十年代曾多次把社會上發生的真實兇案搬上大銀幕,當中不乏佳作,例如1993年的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便把主角黃秋生推上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帝寶座。然而這許許多多的奇案片,通常都 把焦點放在「奇」之上,以獵奇的角度拍攝,主要呈現犯人作案過程,或者是警察追查案件的經歷,而很少把關注 點放在較細緻的人物刻劃之上。這些獵奇片的人物,大多僅是跟隨主流報道的觀點塑造,滿足敘事功能需要而已。 相對來說,《踏血尋梅》不同之處,是把眼光還原到人性身上,他要拍的不是殺人事件的本身,而是要探討其因由, 當中尤其把重點放在人與人的交流和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即是兇手和受害人身處的生活空間,以及他們和旁人 交往的障礙,如何導致兩人步上不歸路。

正如影片的間場字幕揭示,編導主要透過三個人的視覺,去達到他探討主角人物心理狀態的目的,當中包括兇手 丁子聰、死者王佳梅和作為局外人,負責查案的臧sir。影片劇情難得的地方,或者說是比同類型電影優勝和升 格之處,是沒有刻意把人物標籤化,編導對於這些人的態度,某程度上甚至比起好些立場鮮明的新聞報章來得更 持平和冷靜。有看過王嘉梅命案報道的觀眾,或許都會對兇手和死者抱有負面的印象,畢竟一個是好事多為的 廢青,一個是不愛惜身體的援交少女,可以說,藉著媒體的渲染和宣揚,早為兩名當事人定下了典型的負面社會 形象。可是在編導眼中,看來事出必有因,人性總是充滿矛盾,世界上並不存在壞到底的人,而他正是要透過對 這兩個人物的深度剖析,告訴大家他們背後的故事,當中並不包含任何批判性或印象定位,他只是把自己的觀察 (當中也可能不乏主觀的憶測,畢竟真實案件中的兇手丁啟泰,始終未有向公眾徹底交代殺人時的心態)展示在 銀幕上,再交由觀眾去判定,究竟殺人者是抱著什麼心態犯案,死者為什麼會走上不歸路?

編導不帶主觀感情的描寫,正好為觀眾提供了更廣闊的思想空間,重新審視對與錯的疑問。另外,兇手沒有被妖 魔化,也讓觀眾能夠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即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外在因素,在造成這一宗悲劇所扮演的角色。 不過值得一提,可能因為對兇手和受害人描寫的深刻,劇本對臧sir一條線的處理其實並不太理想,即使已經加 入父女戲作為對王佳梅母女/父女關係的平衡對比,但整體還是偏弱。然而我必須承認,得出這個印象,主要是 來自我看的一個半小時公映版。據聞兩小時導演版的加長戲份,主要集中在臧sir身上,當中包括在前者被完 全刪去的臧sir師父(艾迪)角色,或許該版本能為臧sir一角的描寫帶來較佳的平衡吧。

《踏血尋梅》拍出港產奇案片少見的成熟和深度,確是2015年的最佳港片之一,尤其在幕後環節盡是精英的參與 下(包括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和廖慶松的剪接、杜篤之的聲效指導等),在製作上是無可挑剔。題外話,單純從 影片完成度、技巧、藝術價值、以及競爭力來看,這部電影要贏得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是當之無愧。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