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Heroes

英雄喋血
72 Heroes
評分: 6/10
年份: 2011
片種: 劇情
導演: 趙崇基
演員: 趙炳銳﹑ 謝君豪﹑ 江若琳﹑ 廖啟智﹑ 溫碧霞﹑ 曾志偉﹑ 譚詠麟

今年(2011) 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以此為題材的歷史電影特別多。 除了較大規模的製作如 成龍的《 辛亥革命》﹑ 動員全國的《 建黨偉業》等之外﹐ 當中一部比較容易吸引香港觀眾注 意的﹐ 可能是由香港台前幕後主導拍攝的《 英雄喋血》。 在云云烽火連天的大片之中﹐ 該 片以動蕩大時代下的人物軼事取材﹐ 走文藝風格化路線﹐可算是近年力銷戰爭歷史大片市 場下的奇葩。

影片劇情以晚清年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為背景﹐ 革命義士高劍父(廖啟智) ﹑ 潘達微(謝 君豪) 和羅仲霍(趙炳銳) 等人密謀武裝起義﹐ 必須借助當地途豪方老大的財力。 羅仲霍憑著個 人機智﹐ 獲得方的信任﹐ 並且和跟隨高劍父習畫的方女惠兒(江若琳) 成為朋友。 隨著起義的日 子逼近﹐羅仲霍等數十義士在黃興(譚詠麟) 的領導下﹐ 早好犧牲性命的準備...

正如上述﹐和其他同以歷史事件取材的國產片相比﹐《 英雄喋血》比較特別之處﹐ 是採取文藝 片的取向拍攝。 全片雖以武裝革命為主題﹐ 但對於戰爭場面卻是輕描淡寫﹐ 編導著迷最深刻的﹐ 是多位烈士起事前後的心路歷程﹐ 以及他們為起事而作的籌備工作。 或許打從當初看到趙崇基 的掌舵﹐ 已大概能夠猜到影片的風格。 年初已一部言情文藝愛片《 一路有你》賺取觀眾眼淚的 趙崇基﹐以中國重要歷史取材﹐ 還是沒有丟下自己的招牌套路﹐ 敢於捨大取小﹐ 在內地電影界 講求奢華的潮流下﹐ 不能不說藝高人膽大。

事實上﹐ 中國歷史向來不是香港電影人喜愛觸碰的領域。 雖然港片不乏古裝武俠佳作﹐ 但多半 是滲雜濃厚的虛構創作﹐ 或者是作為展示武打動作場面的設定﹐ 很少真正對歷史人物有深刻考究 ﹐ 相反總是被詬病胡亂改編歷史﹐ 不尊重先人等等。 即便是七﹑ 八十年代初一些較講究的歷史 故事片﹐ 多半也是由非土生﹑ 文化背景較深厚的老牌導演如李翰祥或胡金銓執導﹐ 鮮見擅長處 理歷史題材的香港導演 。 所以說﹐ 香港電影人不擅長處理歷史題材的概念﹐ 早已深植內地觀眾 心中。 亦正因如此﹐ 土生土長香港導演趙崇基執掌這部以內地市場為主的電影的最大挑戰﹐ 除 了要展示出優等的導演工夫外﹐ 還必須說服觀眾﹐ 他能夠駕馭這類型的題材。

如果以上述標準來看﹐ 趙崇基把歷史題材文藝化﹐ 以小人物(相對整個歷史事件而言) 的經歷表現 時代動蕩﹐ 是頗為聰明的處理﹐ 也成功地避重就輕﹐ 躲過同類電影常見的莫須有歷史剽改指控。 影片的人物描寫秉承編導過往擅于言情的特點﹐ 配角如謝君豪﹑ 廖啟智等都有傑出發揮﹐ 角色營 造出一定的血肉感﹐ 不會如好些同類大片一樣﹐ 不論主角配角﹐ 通統都只是為劇情推進﹑ 有形無 神的發聲模板。不過可惜的是﹐ 全片戲份最多的內地新人趙炳銳﹐ 演出風格和其他演員特別格格 不入﹐ 平板冷漠的唸白配上表情不多的面貌﹐ 和其他混身是戲的香港演員聚在一起對戲﹐ 就是不 協調。 由於趙在片中角色分量最重﹐ 所以這個缺點特別明顯﹐觀眾投入感也大減。 對於演員表演 拿捏的不準確﹐ 看來編導是難辭其咎了。 另外﹐ 譚詠麟扮演的黃興也是一大笑點﹐ 尤其影片一反 以往內地片做法﹐ 幾乎全部香港演員都用原音普通話演繹﹐ 看到譚一貫「 左麟右李」搞笑腔口嚴肅 討論革命事業﹐ 便更覺滑稽。

《 英雄喋血》以另類角度拍攝革命歷史﹐ 讓早已看厭大堆頭﹑ 大場面的觀眾﹐ 獲得一點透氣的機會。 可惜影片宣傳不太對位﹐ 片名用上「 英雄」﹑ 「喋血」等陽剛之詞﹐ 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部激情動作 片﹐ 而一班香港演員雖然均實力超凡﹐ 但可惜卻僅成為木訥新人的陪襯﹐ 實在是一大浪費。 影片在 內地無法掀起話題﹐ 看來也難以在香港大規模上映﹐ 讓人感到可惜。

猛人- 廖啟智﹑ 謝君豪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