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狗
Dog Bite Dog
評分: 9/10
年份: 2006
片種: 劇情
導演: 鄭保瑞
演員: 陳冠希、 李燦琛、 裴唯瑩、 張兆輝、 黎耀祥、 林雪、 林嘉華
( 內文有提及劇情之處,敬請注意!)
或者有點肉麻,或者有點太多,但最少比《功夫》、《旺角黑夜》還有《黑社會》都值得看。
《狗咬狗》比上述的幾部「最佳電影」都要粗糙,可它比較有深度、比較不老套、比較有美感、比較能夠 把意識溶於畫面,比較有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歇斯底里。
已經很久沒遇上讓人覺得有靈魂的港片。那是任最精密的佈局、再細緻的美指還是更密集的電腦特技都取替不 了的,藉由對某種意識、某種體悟的熱情,通過各種原素包括動作、表情、環境與音樂共同構建一種氛圍以搭 通觀眾的經驗來傳達某種生活中共同的真。
換句話說,《狗咬狗》的文本裡具備了某種意識,也確實構建了某種對調的氛圍,成功跟造為觀眾的筆者搭通了 生活經驗,一同為生活中共同的真──狗咬狗──而感嘆、悲鳴。
從餓狗到瘋狗,我們略過了文明。
文明以前,人們為口奔馳,宛如餓狗,沒有人禽之辦。
文明以後,人們功利自保,拒絕溝通,比走禽還歇斯底里。
或者有點悲觀,可《狗咬狗》裡面,從餓狗到瘋狗的演化過程卻非無的放矢。所謂文明,其核心實在不離溝通二字。 當世人開始一步步揚棄建造了文明的溝通,終日活在猜疑與不信的囚牢裡危視世界時,歇斯底里的細胞就慢慢滋養 到身體裡面,我們終於一日變成瘋狗。
可這裡說的溝通並無關語言,乃是攸關淌開心胸的交流,裡面包含了愛,超過了語言不通的障礙。於是餓狗在垃圾山 女孩裡學到了愛,在共通語言的缺席下無阻溝通,然後又在這種溝通的敗落後變成了瘋狗。而sam也是一樣,他是在 所有對他重要的人都離去後才變成瘋狗的。也就是說,只有先經歷了溝通,先擁有了愛,才會在那些都敗落以後,變得 歇斯底里,變得比餓狗還要厲害的瘋狗。
所以到頭來,文明的出現讓我們變得更具攻擊性,讓我們覺得生存必須以另一個生命去支付。可正就是這種誤解,古惑 了大部份的人,使這個由眾人編造的世界真箇變成非握緊拳頭以對待不可的世界。
但話說回來,難道活在富裕地方的生命又不是由貧窮地方的人在某程度上支付著嗎?
大概把意識溶於晝面較之築構於情節裡面,更能帶來寬廣的延伸空間。
猛人- 導演:鄭保瑞 演員:林嘉華、陳冠希
文: 陳分奇